一部套壳美国政治正确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黑白片、意大利、战后、社会底层,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那些新现实主义佳作,但看完才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套壳的美国政治正确电影。
人物形象都特别简单粗暴,逆来顺受的母亲,家暴的父亲,恋爱脑的女儿,以及一个之前百般温柔,订完婚立马霸总上身的男朋友。剧情的戏剧化有些不可思议,女主的思想转变也是翻脸如翻书,表现得像是宫斗戏里的黑化,之前的白莲花转瞬就铁石心肠,不择手段。为了不让女儿步自己后尘,陷入绝望的婚姻,她居然勾结美国宪兵去炸掉女儿未婚夫家的咖啡馆。她和美国人甚至语言都不通,靠手语沟通这么复杂的合谋?为了去投票,连公公死了也选择瞒报。明明是女性解放,为什么要表现得像人性泯灭。片中也有个善良的人,那个美国宪兵,只因为女主捡到了他的照片,从此对她无微不至,甚至帮她炸咖啡馆。当然,这个善良的美国人是个黑人。
导演设置了一条婚外情的线索,制造紧张气氛,误导观众女主要私奔,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是投票,瞬间拔高主题。太过刻意了。二战后欧洲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左翼社会运动的一部分,这个阶段女性主义的议题主要是追求男女平等,包括同工同酬以及政治权利的平等。妇女的选举权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的,它是斗争的成果,妇女去投票,是在享受这种成果,这本身谈不上斗争,或者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导演特意选择了个体视角,只突出她投票过程中的困难,实际上是消解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宏大意义,将其矮化为一种自由主义的个体选择。之前一直隐匿的选票直到最后才现身,解救所有妇女,选票取代爱情,成为终极解药。又有基督教那个味了。
视听语言方面,也能看出导演这种消解的意图。丈夫家暴女人的戏,刻意处理成音乐剧,把暴力场面浪漫化。此外还有丈夫的回忆,以及最后女主在众人的目光助攻下,逼退了丈夫的场景。刻意的戏剧化处理,刻意的去宏大叙事,只是为了把女性主义议题限定在一个安全的政治正确的范畴内,毕竟那个时候的妇女运动和阶级斗争密不可分,弄不好就触碰雷区了。
此外,那个720度环绕,一笑露出俩人牙上污渍的镜头,实在太恶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