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狐狸

一部少儿不宜的少儿教育片,借孩子成长叙述的暗黑童话,一个几乎人人都会经历的心理历程。
故事的背景是1989年的台湾,股市在崩盘前最疯狂的时候。
父亲廖泰来,爱妻早逝的中年男子,善良勤勉贫穷乐观。干副业用废的刀片要拿硬纸壳仔细包好才扔进垃圾桶,早出晚归在酒楼工作,打包客人的剩菜打牙祭。在出租房,拧紧水龙头滴水逃避水费,热水用好马上就关闭瓦斯节约燃气,自己踩缝纫机给儿子做西装,会吹萨克斯爱听黑胶唱片。他错过少年时的青梅竹马,曾被误会是“抓耙子”,但是还是许给儿子廖界一个三年买房开理发店,完成亡妻愿望的承诺。
儿子廖界,与父亲相依为命,在上述的生活里其乐融融。父亲许给他的承诺,给他带来了快乐,也让他多了欲望。父亲好不容易筹集的首期房款,在经济泡沫带来的房价飙升面前,使得希望落空。巨大的落差,加上同学的霸凌,导演设计了一个大雨天,让廖界遇到了房东谢老板,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老狐狸”。
谢老板,绰号“老狐狸”,小城的富人阶层,拥有了那条街几乎所有的房产。他的精明体现在他对自己每一个租客的情况了如指掌。电影里用日期把老狐狸和身边的角色联系起来。老狐狸的女秘书和他的儿子是同一天生日,而老狐狸的母亲的忌日与廖界的生日又是同一天。老狐狸也是从贫苦打拼成富豪,母亲是捡垃圾的,最后也死于捡垃圾时划破手的破伤风,那时候老狐狸应该已经很富有了,但是母亲显然还是改不了多年的习惯。这让我想起现在很多高档小区依然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住户家的老人重新捡拾一遍小区里的垃圾箱,挑出可供回收变钱的物品。而老狐狸也没有完全摆脱对旧日生活的记忆,在城中有花园别墅,却还是经常西装革履地巡视自己的垃圾回收场,影片中回收场简陋的车库里停满了豪车。诺大的豪宅,只有自己和助理,儿子因为不认可他,远赴海外当国际医生意外身故,这些一度让我作为观众以为影片会走向老狐狸在某一次的反思中,良心发现,做出了改变的俗套情节。
老狐狸和廖界,第一次见面老狐狸就告诉廖界人与人的力量分别来自于不平等,要选择站在强者的一边,要拥有自己的优势。第二次在老狐狸别墅见面,他教给廖界如何放弃自己的同情心。第三次见面,他带着廖界直面霸凌他的同学,给了廖界从未有过的自信。第四次在垃圾场,他答应把凶宅卖给廖界,几乎实现了孩子的最大愿望。
然而我说过,这只是一个童话。老狐狸的成功,是遵循了他自己口中的那套成人世界的残酷法则,是自己的利益外一切的“关我P事”,是一旦拥有不平等的优势,就必然会榨取最大利益。影片中其实对这部分的描述一以贯之,按期收租金,房价一上涨就把自行车店老板提前赶走,面对可能出卖了自己的情同女儿的秘书痛下狠手,在一年最后一天利用掌握的不雅信息解雇女仓库保管员,当然在得知凶宅可以被原价出售时,当然也毫不犹豫(或者说略有犹豫)地反悔对廖界的承诺。这是童话黑暗的一面,而光明的一面就是廖界一度相信老狐狸的教导,如果最后真的得到了房屋,也许世界上就又多了一个老狐狸成人法则的信徒。我们不能完全地批判说老狐狸说得是错误的,但是起码我们不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教育,有些事情只能是成长中的见招拆招,被动反应,而不应该成为某种必备技能。所以老狐狸的出尔反尔,其实保留了廖界的单纯和善良。
整部电影说的还是善良和欲望之间的斗争,廖泰来善良但是克制了欲望,所以一度动心却还是没有陷入股市投资从而维护了小家的安稳。廖界善良,所以在告诉霸凌自己的同学回去提醒母亲的仓库有闭路电视时没有把原因说明。秘书善良,对廖家的同情和关心,在被老狐狸打了以后也还是冷静地来问明事情真相。面馆老板善良,经常送小吃给廖界,生活变故之后选择自杀也是一种可怜的善意。老狐狸善良,雨天愿意给孩子搭一程车,残酷但是真诚地告诉廖界自己的人生经验,发自真心地给了孩子希望。
然而,现实就是现实,每个人的善良都是自己心中的涟漪,可能为外物所荡漾,但是平复只能靠自己。电影的结尾我不是太喜欢,廖界成为成功人士,在三十多年后,解构了老狐狸交给他的法则,似乎在说同样的原则,向善向恶还是取乎于人,说教的意味多了,便不如前面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