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宫崎骏作品都晦涩难懂?

宫崎骏的作品从来都是晦涩难懂的。
就我个人而言,只有《天空之城》《龙猫》这两部,是第一次就看懂。
其他第一次都没太看懂。
要么是情节看不明白,要么是不懂表达了什么,必须阅读影评后,才知道其中的奥秘。
比如,《千与千寻》《风之谷》《哈尔的移动城堡》《幽灵公主》《红猪》,都属于剧情没有完全看懂。
而《魔女宅急便》,属于大致看懂剧情,但因为年纪小,不懂表达了什么。
后来重刷几遍,看了影评,才明白这些作品的真正魅力。
宫崎骏的作品为什么这么难懂?有两个原因。
一、他在叙事上有种“不解释,只展示”的习惯。
对于角色的状态、情节的进展,他只展示外显的部分,至于这种外显状态的内里成因,需要你自己推理和想象。
比如《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宫崎骏只会告诉你:它就是这个样子。
至于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喜欢千寻?记得我第一次就没有看懂,因为宫崎骏并没有通过专门的情节或台词交待给你。
后来重刷几遍,看了影评解读才懂:无脸男是个孤独的妖怪,内心空虚,所以喜欢享乐和暴食,因为千寻在前面关心了它一下,所以它很喜欢千寻,拼命地对千寻好。

这些“隐藏内容”宫崎骏不会解释给你,而是需要你运用推理和想象去自行理解。
那为什么宫崎骏不解释呢?
我想是因为,他的作品是手绘的,精简叙事可以节约制作成本。
其次,解释性内容往往俗套无趣,与其照顾观众去解释,不如直接去做有趣的情节和场景。
所以,看宫崎骏的作品,需要打起200%的精神,努力读懂画面背后的潜台词。
二,看宫崎骏的作品,需要补充相关知识。
我十几岁时看不懂《幽灵公主》,不明白片中战争各方的矛盾关系。
后来看了黑泽明的《七武士》,看了《阿凡达》,再回头看《幽灵公主》就懂了。
再如,《哈尔的移动城堡》开头,苏菲上街,被两个士兵骚扰。
如果是第一次看,可能会奇怪:当兵的居然当街骚扰女性?
但如果知道日本战败后,美军入驻日本,有时会骚扰甚至强奸日本妇女,那就能看懂这个场景了。
还有,我们都知道宫崎骏喜欢飞行器,但以前不知道他为什么喜欢。
后来我看了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得知二战中日本飞机是很强大的,代表了日本的军事野心,但珍珠港事件后,日本飞机成为荣耀、耻辱和悔恨的综合体,成为日本文艺中一个寄托了复杂情感的意象。

而宫崎骏生于二战期间,成长于日本战败后,那么我就懂了,他为什么要拍《红猪》和《起风了》?《哈尔的移动城堡》后半段,哈尔为什么要变成鸟去作战?以及宫崎骏对军国主义的态度,是反战还是“反战败”?
如果你常看他的作品,你还会发现他喜欢赞美日本传统劳动女性。
比如小魔女琪琪、千寻、苏菲、各种慈祥的老奶奶,她们都有着勤劳、勇敢、温柔的特质,都会努力工作,照顾别人。


你会想,宫崎骏的人生中是不是也有这么一位女性,给他温暖和安全感。
当你掌握了这些信息,再去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看懂70%的隐喻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当我看到真人的父亲把飞机驾驶舱搬进家。
当真人和雾子一起打渔、扫地、煮饭。
当真人以“自己心中有恶念”为由,拒绝去建立所谓的完美世界,只想回到残破却温暖的真实世界。
这些主题我都看懂了,感觉就像和老朋友相会。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到底有哪些隐喻,已经有很多人去写了,而且写得很精彩,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只想说,宫崎骏的电影从来都是很难懂的,不是只有这一次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