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的价值意蕴(2)——时代议题与哲学思辨

网络环境中所形成的二次元网络社群类似一个无领导讨论小组,社群成员在其中拥有自由发言权,对剧情的解读不再只是专业学者的工作,大众也是思考的中心。
烈焰不是在观剧期间调动观众热情,在观看结束后就停止思考的娱乐工具,而是通过剧情,来引发受众的深层次思考。
面对儿童和青少年正在逐渐形成中的以及成年人较为成熟的世界观,烈焰极大拓展了观剧后的思维空间,无论是职场生态(矿场)还是子女教育(伍赓和心月葵所受的家庭教育),无论是饭圈思维(心月葵乃黑珑毒唯)还是民族战争(各族反抗䰠族太好影射世界格局了),都能紧扣时代议题,引发哲学思辨。
如䰠隐村伍赓与元义师父关于武器性质的讨论,杀人或救人?进攻或防御?
最典型的哲学思辨当属伍赓与姜尚的对话,引发了观众关于避世和入世、守旧和革新、战与不战的辩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浊流不问世事,乱世独善其身,真的可以独善其身超然物外?
“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教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开篇也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故战争是民族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烈焰开局,妖族被黑珑封印入地下,世代承受石化病之苦;䰠隐族叛下䰠域避世生存;海灵族被䰠族奴役,成为䰠域的海上护卫;人族被勒令采挖血石供奉䰠族,惨遭凌辱——三界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种族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绝对实力的䰠族绝无可能主动解决矛盾)。反抗源于辛王火烧䰠谕,向䰠族宣战,辛国遭到了血腥屠杀。主和派的大臣反对战争,刺杀辛王。
伍赓含泪问父王:我们与䰠族开战,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辛王告诉儿子: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族,不会再当䰠族奴隶!
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远且不说,回顾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从1840年开始备受屈辱,统治阶级惧怕战争:既惧怕帝国主义,更惧怕人民的觉醒。
英国打到南京,就签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土地任人割让。日本占领了东三省,还寄希望于“国联调停”,更激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忍让退缩不会换来自由尊重。1950年抗美援朝,教员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其历史意义中就包含了“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维护世界和平啊!
没有实力谈什么和平?和平是一种政治博弈和战略制衡,双/多方实力悬殊也没有和平可能。止戈唯武!想要和平,首先要有实力和支持。伍赓从少年王子到矿场历练,再到䰠隐村学艺,到幻岛练气,又获海灵族先祖䰠力……实力增强的同时也获得各族广泛支持,最后破天军团胜利,以战止战,三界归于和平。也许这样的和平在一方强大到制衡打破,矛盾激化,战争又起。或许,会有另一个伍赓横穿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