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的作品

了解宫崎骏的人知道,他是一个宣讲型的导演。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我看不过去,我就会强行地在我的作品里,摁着年轻人的脑袋说:我告诉你,对的是什么。他是一个三观特别正,又特别古板,特别热爱跟你宣讲的一个老爷爷,就像你自己家的爷爷。他是个很强大的魔法师,他现在突然觉得,可能他需要很强有力地向你宣讲一些事情,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了。所以我觉得全世界宫崎骏先生的影迷可能都不会反感,大家会说:那就您讲,我们听着。所以这个名字真的也很“宫崎骏”,他最后的片子就应该叫这个名字。 他从来没有剖析过自己,幼年时期母亲离开的比较早,大家一直认为他在回避,他作品中出现的女性都是少年感很强的女英雄。在这个最后的作品里,他告诉你,母亲不但不是不重要,从前的不涉及,是因为过于重要,所以他不愿去触碰。大家以前觉得宫崎骏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母亲,只会表达少女,现在才知道,原来那些角色,都是他的妈妈!这部影片中,他将所有的温柔都给了他的母亲。 -导演 编剧 刘炎焱
电影的创作风格延续了宫崎骏一贯的鲜明的个人风格,天空、大海、草地……但又区别于其他的作品,由于是告别之作,虽然结局可以说是积极正能量,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但丝丝缕缕的悲剧感还是渗透在每一帧画面中。 分析作品的文本,首先要看其历史背景,宫崎骏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此时时代的动荡和从小对人性的洞悉深刻地影响着宫崎骏的思想,也许现在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无法理解他对战争的居安思危的浓烈情感,看似平静的世界格局从来都是暗流涌动,他成长于动画电影的手绘时期,又经历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革命,他经历了籍籍无名的低谷时期,又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顶级评价,和他同时代的很多大师都离开了,只有他,怀抱初心,回首过往,翻阅他的人生,就是观看一部伟大的电影。 作为亚洲顶级动画导演,他的作品面对来自西方业界的凝视,也在努力打破偏见。人生的告别之作,他也将时代背景放在他的童年时期,动荡的年代也也塑造了他,作为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者去理性的窥探时代症候。 从电影海报中可以窥见,面对真人的有三扇大门,第一扇大门站着的是小姨夏子,象征着纠、痛苦、无奈却还是万分眷恋的现实世界;第二扇门站着的是少女时期的母亲火美,象征着他无比怀念的有母亲的温暖、幸福的世界,第三扇门前站着的是他的舅公,象征着他真正向往的,一个和平真善美、天人合一的世界。 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观念,所谓“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它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和我们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原初世界;它是万物一体的世界,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世界;是一个包含着人类的喜怒哀乐的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和意义的诗意世界。 对母亲的怀念贯穿全片,从自我经历角度中渗入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和一个拥抱中达到了情感的最高点,母亲说出“我要回去生下你啊,生下你对我来说是最美好的事。”那一瞬间我眼泪夺眶而出,想起《李好李焕英》中母亲的那一句:“我这辈子真的特别幸福,你怎么就不信呢。” 另一句片中打动我的: “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亡者。” 我想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在最后真人和舅公的对话中,仿佛能看到作为老者的宫崎骏和少年的自己的对话,生命的轮回,仿佛一切又回到起点,又仿佛是他自己和后代孙辈的对话,他仿佛留了很多的空白,留给观众一一解读。 很多惊艳的画面留在脑海中:彼岸世界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金色阳光穿透云层,无数排帆船漂在海面上……一种梦核感在潜意识和现实感中反复将你拉扯,那一刻时间却仿佛停止了…… 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流泪或是感受很多道理,大彻大悟的准备,但当电影最后主人公关上门离开屋子戛然而止的最后一幕时,似乎和开篇时紧张纷乱的火海逃生似乎有种过于平静的割裂感,还在期待着主人公的未来生活是怎么样的。在座位上静静的想了几秒钟,这大概就是人生吧:接受意外、平凡,同时永远抱有期待。虽然真人经历了有快乐有痛苦的旅程,他也依然选择回到现实生活中,这或许就是胡塞尔认为的“生活世界”,这才是永恒的真理世界。至于未来的书写,宫老其实把镜头对准了现实中未来的我们。正如片中舅公所言:这个世界是美丽还是丑陋,完全由你来决定。也正如片名的深刻拷问,一脉相承。 能和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我们的荣幸。现在还有很多内容理解的不深刻,也许再过很多年,当有一天先生也成为历史,再回头过来看,他的作品,也是绝对的超前。 谢谢,我想,我会活出无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