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式的悬疑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著名畅销小说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故事讲述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杀害妻子的凶手送上法庭后,遭遇律师陷害、法官误判,最终锒铛入狱,在肖申克监狱忍辱负重19年后,越狱而出,重获自由的故事。

尽管故事以主人翁安迪含冤入狱开头,真正主导着观众所见所闻的线索人物,却是肖申克监狱里像百货公司一样对囚犯有求必应的老油条瑞德。观众站在瑞德的视角,听他娓娓道来地诉说,观察安迪入狱后的一举一动,随着他与安迪成为好友,才得以了解安迪的性格与为人处世。
电影的前期几乎全是平铺直叙,摩根·弗里曼令播音员都为之汗颜的磁性声音,平和得没有任何起伏,又慈祥得能触及观众的心灵深处。念及旁白时,搭配托马斯·纽曼的磅礴而富有温情的管弦乐,倘若一首能洗涤灵魂的散文诗。

电影中,安迪起初不仅没有像瑞德猜测的那样因为黑暗而崩溃,反而一直是一个很酷的独行侠。由于白天囚犯间接触的时间有限,瑞德只是单方面受到安迪的吸引,而未与他接触,故事也跟着变得雾里看花起来。
直到安迪主动找瑞德攀谈,想要瑞德帮他搞来一个石锤,瑞德才发现安迪与这里所有人的不同。那就是肖申克监狱的其他囚犯们,最终都会被这个泯灭人性暗无天日的“怪兽”所吞噬,沦为体制下的行尸走肉,而安迪却一直坚定地怀着希望,所以他也不会被自由所抛弃。

“体制化”与“自由”的对抗,便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成为话题作经久不衰的原因。
长久以来,关于人性善与恶的假设一直是文学作品探讨的话题。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生存环境的人为破坏和疾病的肆虐,使得几千年人们精心构建的理性、信仰、道德等观念烟消云散,人们开始对人的本性产生怀疑,对未来的命运和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和焦虑不安。随着西方社会对基督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美国许多作家早已注意到,“物质金钱为腐蚀剂,工业科技为剥夺人性之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纷纷转向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现代主义作家们,大部分都陷人虚无和悲观的泥潭不能自拔,文学作品中“人性恶”的形象层出不穷,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也在作品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救赎一词起源于《旧约·以赛亚书》,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
在小说原著中,斯蒂芬·金笔下的“另类”人物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几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所实现的救赎决不是一般基督教教义上的救赎,这里的救赎似乎加上引号才更为妥帖,才能表达更多的蕴涵,才能看出作者对当下社会和现代人性诸多问题的深层关注和思考。
而在电影中,典狱长诺顿曾对新来到肖申克监狱的囚犯们训话道:“我笃信两件事,信仰与圣经,你们两样都少不了。把信仰寄托于神,把贱命交给我。” 当诺顿知晓安迪有着惊人的理财天赋,亲自前去查房时,险些带走了安迪藏有石锤的圣经。监狱里真正的善与恶难以划清界线,本是公正象征的典狱长和狱警反倒成了罪恶的化身,犯下罪状的囚犯最终被证明了清白。诺顿在监狱里把自己比作了圣经里的神,随意践踏着他人的希望,这也是长期被恶意侵染的囚犯们沦为体制化的奴隶的原因。

那么与“体制化”对抗的“自由”又是什么?观众沉醉于安迪帮助狱警逃避国税后,得到在夕阳中与狱友一同畅饮冰啤酒的惬意画面,又或者惊叹于一副理工科外表的银行家安迪竟然对莫扎特情有独钟,然后就轻易认定“自由”就等同于逃离规章制度,事实并不然。
布鲁克斯在监狱里服刑满五十年出狱,衰老使得他的双手不再灵活,无法拿起重物,因为适应了监狱图书馆轻松的工作,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这是被“体制化”了。瑞德在监狱里“神通广大”,牢牢恪守监狱的规则,以致四十年后假释,在超市里打工的他不向店长报告就尿不出来尿,这是也被“体制化”了。由此来看,“体制化”指的是人对某种规则、意识、习惯和环境产生了依赖。而被“体制化”的人,往往保守、消极、不求上进,对“体制”以外的事物会十分恐惧,很难在新的环境中生活下去。
所以单纯的逃离规则是对“体制化”认知误区,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遵循道德准则的束缚约束,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现实,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在一定的限制下,才是自由的生存空间,这与被“体制化”无关。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瑞德曾对安迪说过,要想在“肖申克监狱”生活的好,就需要放弃“希望”,因为他认为“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但对此,安迪却始终持有不同的看法,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安迪不愿自己与身边的好朋友重蹈布鲁克斯的覆辙,他用向瑞德购买的石锤,花了19年的努力(电影中描述为19年,原著中描述为27年),挖通了在瑞德眼中需要600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又沿着下水道攀爬了五个足球场那么远的距离,最后从肖申克监狱中逃离。

如果说“自由”是冲破“体制化”牢笼的钥匙,满怀希望则是抓紧“自由”钥匙的双手,才智与毅力则是走向牢笼大门的捷径。所有要素缺一不可,才铸就了《肖申克的救赎》悬疑部分的精髓。
随着《So Was Red》渐渐远去的动人和弦声,挽着西服外套、提着小小的行李箱的瑞德漫步在美国的西海岸。此时此刻,他才是真正逃离“体制化”,走向“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