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令

为了老刘的脸把《花间令》追到了第二十二集,愈加感到可惜。这部剧虽然有部分情节在逻辑上有些小瑕疵,但是就探案主题而言,整体剧情还是有几分精彩的。就人物来看,游走于命途翻覆与谜案迭起之间的潘樾是持身以正、见微知著的凛凛君子,副CP卓澜江和白小笙的相知相恋有着少年侠侣的灵动可爱;就故事来看,恶蛟杀人案和书院鬼火案立意鲜明深刻,情节张力十足,可算是合格的悬疑叙事表达。
济善堂内善意不存,女子顾杉毕生都在抗争错位人生的不悯不慈,她本是厌恶杀戮与鲜血,却在被逼迫被凌虐的扭曲生存中习惯了同样以杀戮与鲜血来消弭身边的暴虐之行。从顾杉到三姑娘,身份的转变并未能疏解内心郁积多年的不甘与疼痛,对他人生命的掌控亦不能令自己挣破命运的牢笼。顾杉的际遇与人生,可怜可悲亦可叹,为这世间所有被抹杀的纯真良善与温柔。
新郑书院孤魂含冤,春风化雨之地却生出无际无垠的暴戾与残忍。恶行者肆虐无忌,旁观者惶恐自私,仁善敦厚之人如沈慈、缪庄,皆沦为人心诡恶与冷漠之念中的牺牲品。但幸好,毒泷恶雾不能永存,世上总会有人,能明晓事理公正,能通达死生之义,利害存亡不能惑,强权霸凌不能折。到最后微光透进牢狱,暗霾终被撕裂,众生终能悲鸣,为这世间所有的不屈与不平。
《花间令》中的这两个案例虽然讲述的是古时事,却能令人联想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这两个故事里,就连几个配角,比如三姑娘和沈慈沈严等角色的塑造都可称得上血肉丰满,几位青年演员的表演亦可圈可点。唯其如此,才更觉得遗憾。如果不是女主杨采薇没能立得住角色,这部剧所得到的外界评价应该不至于是如今这个局面。
亲人离世的遽变与痛苦,突如其来的毁容与飘零,从童年到成年的这十多年,杨采薇是在夙暗孤寂中与亡灵冷夜为伴的背尸人,是以一双素手勘破生死迷离的小仵作,但也是能以篓中枯骨化解外界恶意与嘲讽的独行客,是酷刑威逼之下不低头亦不改初衷的坚守者。这样的女子,她的灵魂高洁而清扬,心志坚忍而刚强,人生底色却是苦涩而孤凉的。她遭遇过太多冷眼与歹念,即使本心曾经烂漫明朗,即使遇上换脸这样的奇特经历,也决不会立时就能对身边的人与事卸下心防,变成一副活泼娇俏不谙世事的样子。剧中对杨采薇换脸之后心态过渡与转变的演绎着实太过草率,更别提时不时还带着个霓裳曼妙、云鬟雾鬓的浓艳妆容去参与验尸和探案,美则美矣,但对于杨采薇这个人物而言,实在毫无角色说服力。
潘杨之好,原本该是一场多么悱恻动人的绝恋啊!于潘樾而言,杨采薇曾是他草木摇落露为霜的人生中唯一的光与暖,他失去过她,又寻到了她,最后却成为短歌微吟不能长的余生中恒久的恸与伤。往昔的他与她,供果风波中的彼此保护,绝望恶境中的声声童谣,沉染着十多年的时光与回忆,是极具宿命之感的儿时情愫;今朝的他与她,水中寻玉,鬼市作画,墓地求婚,灵前悲吟,也是足够震颤人心的念念深情。
潘樾与杨采薇,是昏昏浊世之中彼此独立又彼此牵绊,彼此尊重又彼此契合的两个灵魂,他们可以相爱,也可以在各自的人生中百折不挠地成长。这样的情感原本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只可惜换脸之后的女主,丧失了杨采薇这个人物不凡的灵魂光华,演绎出的更多的只是一个凡俗女子的骄娇之气,与原本的杨采薇相比,人物色彩极为割裂。
换脸其实倒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桥段,比如TVB的古早剧《无头东宫》,故事对人性人心之描摹入木三分,陈妙瑛和向海岚两位女演员对角色的诠释也十分自然和合理。《花间令》的遗憾之处就在于,换脸之后的女演员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住人物角色的内核,甚至没有为了角色的适配度而选择合适的妆造,以致前后两个女主给人的感觉极为违和,在后续的剧情中也无法说服观众接受这种设定。这样的缺憾对于这部剧本身而言,确实令人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