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或者选择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多年以前,我问一个术士:
是命运让我们成为要成为的人,还是我们选择了迎合一切可能的征兆,就此成就命运?
古希腊神话的英雄显然是前者,就算把外孙扔给野狼,他还是要杀回来夺王位;而电影《沙丘2》,显然认为一切预言中的英雄,其实都是一场浩大的造神运动。
这里特地强调的是电影《沙丘》,而非原著。原著《沙丘》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彼时美苏冷战,中东战争风起云涌,给这本小说打下了很强烈的时代烙印。换句话说,如果你记不住那些冗长的虚构民族名称,就想着这是一个中世纪时代,白人男主跑到沙漠中东地区,借助宗教势力成为有色人种救世主的故事。
如果不这么想,就会很难让人理解,都一万多年过去了,怎么宇宙还是一夫多妻制,甚至还有姬妾,这一次又一次的男女平权运动是被狗吃了吗;还有,人都能自由穿行多维空间了,这居然还没解决生育问题,不用机器子宫也就算了,女主最后居然死于难产。
反正看小说看到哪一节放弃了呢,是因为姐妹会认为救世主一定是个男的。她们世代相传的全体记忆里不包含一切男性。
(啥意思,记忆力靠线粒体基因传承呗?)
我觉得哈,就算不是极端女权主义者看到这里也想献给作者一对大大的白眼。什么年代了,继承人还非得是男的。夺取王位的方式还是中世纪玫瑰战争的收尾方法——战胜一方的王子迎娶旧王朝公主。
还有男主他妈,就因为生了男主就成了圣母……
反正那风沙之中的长面巾,那仿佛某教一般的祝祷方式,总让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个现代版先知穆罕默德的传记。
不过电影已经改动得与原著很不同了。原著纯粹就是一个男主成为救世主拯救世界迎娶公主,走上人生巅峰的命中注定开挂故事。电影里男主还是救世主,但到处都在暗示,这只是一种造神运动。就像我们历史书里的狐狸叫,鱼肚子里锦书,黄河里一只眼的石人……一切的最后就是为了给他黄袍加身。
《沙丘1》算是个前传,看的我几乎昏过去,因为它铺陈了半天,没啥主题就结束了;当我以为《沙丘2》也注定如此时,高兴地发现它剧情节奏大大加快,而且增加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人物。
这里我又要吐槽了,都一万多年过去了,人类居然还是没有解决秃头的问题!这是在安慰秃头的我们吗?虽然对哈克南家族的全员秃头怨憎万分,但我很快就发现,没有眉毛≠没有美貌!
性张力到底是什么?又或者说,是什么,让我们在千万人之中,看到某个异性就油然而生想把他推倒的情愫。现在看来,这至少和头发没有关系。菲德罗萨准男爵一根头发都没,但是看过电影的姐妹都对他赞不绝口,他人气甚至比男主甜茶都高。事实证明,比武招亲这东西虽然粗俗,但很有用啊。玛戈夫人不也是在观台上看完了准男爵决斗才选定了他。
是某一瞬间的神情,是强有力的身手,是抓起刀匕勇于搏斗的决心与勇气。
这一点我觉得姐妹们可以学一下,不要为小惠小利而迷惑,不要为花言巧语动摇,慎重选择未来儿女的父亲,那才叫惠及全人类。
原著里的姐妹会掌握了一堆的本领,听上去很行但实际菜的要死。按理说生育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了,还能用音言操纵别人,甄别谎言,能打能杀的,这么能的结果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培养姬妾送去各大家族育种?我觉得这简直是脑子坏了。与其期待传说中的救世主,为啥不自己干救世主啊!
不过听说原著作者有八个姨妈,据作者自己说,姐妹会的灵感来源就是他那八个姨妈……好吧,作者你受苦了。
论人气,男主妈和秃头准男爵不相上下,相比之下,男主甜茶就略微逊色。虽然后期用音效给他的吼叫增加了背景音,但君主气概这东西不是靠吼出来的。他和女主契妮的CP感始终无法代入,可能是契妮的选角问题,老让我觉得那是个小学生,一有问题就皱眉头。他俩咋好上的,又怎么突然想起滚床单的,起承转合异常突兀。换句话说,这要是把女主换成换成个男的演绎兄弟情义,把滚床单改成晚上喝甜酒,也完全没问题。
这对情侣的性张力在我看来还不如准男爵向玛戈夫人的屈膝。他俩有一种混乱邪恶感,但又莫名其妙地相配。
弗雷曼星球一看就是中东地区,不管是他们的面纱还是宗教;哈克南家族就很有意思了。镜头一切到他们,就连色彩都没了,直接来个白切黑。考虑到小说背景是冷战时代,你看那恢弘到无穷无尽的穹顶,集体主义和强权,林立的手臂和高昂的口号。作者似乎把他想象中的苏联帝国安排到哈克南家族头上了。
宇宙公会显然采用的是古罗马政治体系,所以公主只能做皇后,就像罗马五贤帝的皇后们都是前一任皇帝的侄女女儿一样。反正政治体制适应生产力这话在小说里是不存在的,然后这种不适应的部分,我们含糊地统统称之为“太空歌剧”。
说起来,起点很多男频小说,明明写的非常出彩,可是不知咋的,一到感情线就水平直线坠落,不知作者看着尬不尬,反正评论区骂声不绝。这本书也有这个毛病。原著里,男主娶了公主和契妮,然后像我们的古早言情小说一样,只让契妮这个小妾留有他的子嗣。爱她就让她生孩子,卧槽,作者你不亏是生活在旧时代的人。(关键女主最后还难产而死)
但显然时代变了, 电影要是敢这么演,《沙丘3 》可能就黄了。于是,当电影里男主前一句对契妮说,我永远爱你,到我死为止,后一句就是决定娶公主时,契妮毫不犹豫选择转身离开。
她离开,一部分是因为爱情破灭,更大的原因却是因为理想破灭的背道而驰。从一开始她就不相信什么救世主的存在,更不相信借助男主的手,可以让此地变为绿洲。她一直在提醒族人,不要成为男主夺取王位的棋子,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拯救自身的只有自己。
插一句,某些影评居然说这是男主成长的标志,知道权衡利弊选择重要的(公主)而不是挚爱的(契妮)。我倒是觉得这是他废物的表现。无能弱小才会权衡利弊,就连《圣经》里的大卫王,宁可主人家辛苦劳作十四年也要娶妹妹回家。权衡利弊的话,他只工作七个年头就能娶姐姐,还能节约时间当国王。
就像我闺蜜说的,一样都是人,谁需要他去权衡利弊?
传统的西方电影里,永远是一个外来的白人来拯救当地部落,与当地人的女儿结缘(注意,不是结婚,否则会血统混淆),以一种机械降神的救世主姿态带领人家发家致富(完成掠夺)。但其实谁能说谁的信仰是错的,所有的宗教不过是并蒂花,因为自己的科技先进便去诋毁对方,实则是更大的狂妄与虚无。
《沙丘2》本身便是一个反预言反救世主的故事。甚至某些时候看到男主他妈在神神叨叨地学狐狸叫(吴广),就有一种看邪教组织跳大神的荒谬感。特别是他们对着男主下跪叩拜,中东服饰和宗教强加给人的不适感简直爆棚。甚至某些时候我在想,要是一万年以后人类就这德行,真是让人对未来太没期待。
最后,强烈建议看IMAX,论画面,它值得;喜欢沙虫的朋友,今晚可以点一道福建名菜“土笋冻”,口感很脆;至于开头的那个问题,多年后有人回答了我,而他的位置足以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说——
“The Hero always uses the masses to 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