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人生中无法枪枪爆头,我们才需要电影啊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的缺点多得要命。
以下大量剧透,请谨慎服用。
缺点一:
警察这条线完全是废的,警察能力太差,后半段完全失踪,明明被戳瞎了一只眼睛,却突然和陈桂林惺惺相惜起来,你神经病啊!
我理解导演的意思,警察一直在追查陈桂林,既有工作需要,也带上了私人恩怨,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斯德哥尔摩式的复杂情感。
可是呢,电影根本没有把这种复杂展示出来,只显得陈灰像个废物智障。
缺点二:
小美线腻歪无聊,还有点性别价值观问题。
我同样理解导演的意思,小美妈妈是被香港仔从另一个大哥手里救出来的,妈妈就感激到愿意为香港仔顶罪坐牢。
而小美几乎重复了妈妈的人生,她被香港仔控制、强暴、侮辱,但她自己又没有脱离这种生活的能力和勇气。直到陈桂林出现,意外地救她脱离苦海,所以她也像妈妈一样,爱上了救她的男人。
如果是以小美这种境况长大,她这种非理性的选择也不是绝对没可能。但如今已经是2024年了,非要安排这种阳刚男人拯救落难小白花的剧情,多少有点让人不舒服。
而且小美全程被动等待,毫无自主性。哪怕安排陈桂林和香港仔搏斗,陈桂林快不行的时候,默默观望的小美突然捅了香港仔一刀,扭转战局,这条线就会好看得多。
缺点三:
电影节奏拖沓,开头灵堂那里还不错,后面陈桂林和警察打、和香港仔打,都冗长无聊。
以上三个缺点,我觉得都反应了同样的问题:导演是有想法的,但能力不足。
不过呢,进入邪教线后,电影层次就突然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段受到很多人的赞扬,但也经受了不少质疑。
最突出的是:那些邪教徒虽然可恶,但他们罪不至死,只是被洗脑了而已,陈桂林只是滥杀而已,到底哪里爽?
我觉得,就是因为这种“罪不至死”的人没办法在现实中枪枪爆头,我们才需要电影啊。
首先说陈桂林这个人物,很多人说他人设前后不统一,明明杀人如麻,怎么突然变大好人。
实际上从灵堂那一段就能看出来他的个性啊。他就是一个比较单纯,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
从另外一个小弟的口中得知,陈桂林不是黑道里的大人物,根本没人知道他,他却单枪匹马干掉了黑道大佬。
而陈桂林本人也并不想隐藏身份,他只在意别人要知道他有名有姓叫“陈桂林”,而不是什么“桂林仔”。
干完这一票还不算,他还要在黑道人物聚集、刑警在外面看守的情况下,又杀了一个黑道高层。
他跑掉的时候,能看出来他脸上是带着微笑的:“干了这么大的事,大家都知道是我陈桂林干的,好开心喔”。

当他得知自己得了肺癌没得救之后,本想轰轰烈烈地去自首,再刷一波热度,结果四年过去了,连派出所小哥都忘了“陈桂林”是谁,如果就这样自首了,岂不是好没面子。
于是他就兴起了周处除三害的念头,其实是不是“害”,他也不是很在乎,最重要的是如果干掉了榜一和榜二,他就能荣登榜一,这样多风光呢!
陈桂林要的是出名,杀人不是重点、除害也不是目标,最关键的是要被人记住。
所以他不杀警察,没有真的绑架医生的孩子,见到裸体小美也不心动,还会去救口吐黑水的小胖,他几乎可以被归类为一个“善良”的人。
等到他识破邪教头子的真面目之后,他本来想着把榜一大哥干掉,他就可以去美美自首了。
没想到歌声再次传来,他简直被气笑了,才又回去突突突。
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本身就是癌症末期病人,又杀了这么多人,要么病死,要么死刑,所以杀几个人都无所谓的(这也是为啥他随手就把香港仔的几个手下杀了)。
而他对医生、对小胖和小胖妈妈这样的普通人,是抱有淳朴的善意的,看到邪教徒“视死如归”的傻缺样子,当然就起了杀心。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这群人是不是罪不至死呢?在法律上,他们可能最多是从犯,甚至可以被视做受害者。
但从情感的角度来讲,这群人该不该死呢?
我每次看到愚昧的大众,看到被洗脑洗到离谱的人,内心深处是真的很想把他们枪枪爆头。
但我不是陈桂林,我做不到。
陈桂林是陈桂林,他把我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情做了,当然爽,爽死了好吗!
至于有人质疑,邪教徒真的可以面对枪口都不跑吗?
可以啊,太可以了,我们老家就有类似这样的人。虽然不至于面对枪口,但愚昧的程度不遑多让。
我唯一不太理解的是榜一大哥的情人,按理说她是知道实情的,怎么也那样表现,能解释的方式是她虽然知道自己说的是假的,但她仍然相信榜一大哥说的其他话,但这部分也没有描述出来,也是败笔。
我对整个电影的评价是:想法是好的,执行上出了点问题。
可整个故事线我都很喜欢,香港仔的暴戾,榜一大哥打理邪教的方式,阮经天对末路杀手的刻画,我都很欣赏。
我这些年的态度是,各方面都做到及格以上的电影,我未必很喜欢。
但只要有一两个闪光点能戳到我,我就觉得很值得一看。
与其茫然前行,不如干一票大的,才能成为新造的人。
感谢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