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的8处细节分析(严重剧透警告)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周末去了关雅荻主办的《周处除三害》电影分享会,观影过程十分享受,观影后的讨论环节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回家又看了一遍原版(非大陆版),对这部电影的各处细节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电影中一些我认为比较有趣的细节和重点(没有前后顺序),配上我的个人理解,请大家共同品评:
1. 女医生张贵卿形象酷似对岸某蔡姓领导,应该是导演在恶搞。
2. 陈桂林看似莽撞但其实十分细心。门上夹着的花生米是用来检查自己离家期间有没有人进过家里;解开鞋带再系好是为了不露痕迹地观察周围和目标情况,毕竟谁会去注意一个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来系鞋带的人呢。
3. “周处除三害”的典故出自《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三害”在典故中是指山上猛虎、水中蛟龙和周处本人,周处上山射虎下水杀蛟,自己则浪子回头走上正途,是谓“除三害”。许多网友评论说蔡医生一句谎言引得陈桂林走上了除三害的道路,她其实才是周处,这我不敢苟同,因为根据典故,明显还是陈桂林担任了周处的角色,说蔡医生是周处属于悬疑片看多了的解读方式,没有必要。蔡医生的谎言作用是指导陈桂林去自首,“人死留名”,进而让陈桂林在自首时看到通缉令,确定了二害的目标,而并非是让陈桂林“因为快死了赶紧干一票大的”,这个动机和陈桂林“为了成就自我而干一票大的”的动机相比显得弱了许多,陈桂林的初心就是要一举成名天下知,只是之前怕奶奶从新闻看到自己会伤心, 四年多来一直活得像只老鼠一样,奶奶的死才是迫使他走上除三害道路的最关键动机。所以周处必然指的是陈桂林,而并非蔡医生。
4. 海报上的陈桂林开怀大笑,而陈桂林的笑也在电影中有三次转变,贯穿了人物的一生。影片开头陈桂林在众目睽睽之下枪杀黑帮老大,逃跑时看着对自己穷追不舍的刑警陈灰,脸上露出嚣张跋扈的笑,这笑容天不怕地不怕,满是对干掉黑帮老大的自我肯定和对警察的挑衅;后来陈桂林加入新心灵舍接受洗礼,那时他以为林禄和已死,失去目标的他开始虔诚忏悔自己的过往,所以他的笑容变得和善纯真,完全变了一个人;最后他撞破邪教真相并在礼堂大开杀戒,脸上的笑又回归了自我,在那一刻他是死神,是正义的审判者,笑容里饱含对邪教组织的蔑视、鄙夷和嘲讽;最后他投案自首,笑容轻松满足,因为自己的人生意义终于圆满。阮经天对这几处笑容的演绎自然而不做作,对人物心理的转变拿捏得炉火纯青,可谓演技大成,让我们为他鼓掌。
5. 全片唯一我认为没处理好的地方,是刑警陈灰。陈灰只是桃园市某个分局的刑警小队长,精通巴西柔术就算了,全速跑出几百米还有体力格斗,眼睛重伤之下还效仿夏侯惇,失去一只眼睛孤身追凶四年多,还成功找到了陈桂林,他不光不弱,台湾省模范刑警得有他一号。可陈灰的问题在于工具人属性严重,战斗力再强也只是衬托陈桂林的凶悍勇武,最后居然还跟陈桂林惺惺相惜,他弄瞎你一只眼睛,拿走你的警枪杀了几十号人,害你四年多不能晋升啊喂,怎么就英雄惜英雄了?
6. 分享会上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邪教新心灵舍的真正领袖是吉他弹唱女,这点在影片中能看到多处暗示。林禄和在介绍新心灵舍的书时说,字是我写的,道理是其他人悟到的。这句话乍一听似乎和佛经的“如是我闻”意思差不多,但细品之下更像是在暗示他背后还有一个幕后领袖;林禄和蛊惑新入教的妈妈杀死陈桂林时,镜头一连三次给到站在人群最后排的弹唱女,她并没有和人群一起起哄,而是站在C位冷眼观察这一切,这几乎在明示她是幕后大boss;最终陈桂林大开杀戒,留弹唱女最后一个动手,她和身后的尊者画像重叠在一起,这也是意向十分明确的镜头语言。
7. 最后礼堂屠杀的桥段,陈桂林使用的是陈灰的警枪,“台湾警察的枪会卡壳”是台湾一个著名的梗,导演巧妙地把梗融入到对林禄和邪教组织的最终审判中,增添了趣味的同时,也给陈桂林的审判附带上了命中注定之意,以及一丝人情味。(此条源自分享会上的台湾朋友James)。
总结:《周处除三害》可以说是2024年目前为止我国院线公映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内地版本只在最后礼堂屠杀部分把所有爆头画面都换成了出画镜头或者其他空镜,去掉了网上流传的那张世纪名画,以及把最后船头的旗子做了出画处理,整体时长与原版一致,不存在情节删改,五星推荐大家赶紧去电影院支持一波,毕竟《沙丘2》马上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