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前、出来工作5年后两个群体友好

对初中前、大学毕业5年后这两个群体比较讨好。中间年龄,既对低龄笑点不感冒,也难体会到电影里对社畜的定点情绪输出。
先说缺点:熊出没聪明的地方,就是讨好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并且针对这两个群体针对性输出。想法不错,但是老少咸宜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对大人来说,低龄笑点看起来有点尴尬,爆米花打斗充满《复联》《头号玩家》甚至《龙珠》等既视感,缺乏新意。
小朋友角度,超过一半时间for成年社畜的文戏和情感输出,他们根本看不懂,再加上平行宇宙增加故事复杂性,对小朋友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
说说优点:这部电影虽然是动画,但它是这两年来最出色的科幻电影了(包含真人电影)。同样是利用科幻来展开故事,同样既视感、拼凑感满满。相对于用科幻来鼓起人类“文明选择”的大皮球,我更喜欢这种用科幻来描绘一个小人物“人生选择”的玻璃珠。
前者用喊口号的方法把电影主题拉高吹大,鸡血过后不免就觉得空虚和空泛了。而《熊》用100分钟写一个小人物的人生选择,反而让人走出电影院后还能在心里留下一些东西。
有时候,只写一个小人物,并不比写全人类格局要小。因为全人类也是由一个个小人物组成的。
有时候,“一就是全,全就是一”。
回到《熊》的电影主题,你是选择做伐木工收获友情,还是选择在大城市做社畜赚钱买房?
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能全都要?为什么在大城市里找不到朋友,而伐木工辛苦多年买不起一套房子?
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要不要活在别人对成功的刻板印象里”,而是为什么这套试卷里的所谓“成功”,对社畜和伐木工来说是单选题,但是对有些人来说是多选题?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概率微笑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