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自信

可以说是曹保平近些年最差的一部电影,也很可能是他生涯最差的一部。不过这部稀碎的电影,暴露出的中国电影的问题倒是非常典型,可以圈出来说一说。
首先定个性,本片根本就不是所谓的“文艺片”,就是赤裸裸的商业电影。我发现近年来有很多观众喜欢用“文艺片”这个标签,给国产电影中那些拍得烂,且烂得不知所云的电影来定性。我先不说“文艺片”本身就是个含糊暧昧的称呼,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是运镜非主流、不好好讲故事,就“文艺”了。像《燃冬》、《无名》、《涉过愤怒的海》这类电影,就是纯纯的商业片,根本不是什么艺术电影。道理很简单,我拿本片举例:你见过哪个所谓的艺术电影,有这么多、这么密集的植入广告? 什么咪咪打车、新华美天整形、小黄蜂送餐、咪咪打车、voss……广告像牛皮癣一样密密麻麻贴了大半部电影,都差把广告糊观众脸上,就这,还文艺?除非观众双眼失明,才能把这部小广告贴满的电影当什么文艺片。
其次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本片的政治宣教色彩过于明显了,甚至说这部片子的创作动机就是政治性的。其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所谓的展现原生家庭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问题,而是宣教父权、排斥外来文化。
如同好莱坞热衷于生产父亲拯救失足女儿的故事。好莱坞主流电影经常把女儿设计成无脑的、刁蛮任性的,需要父亲拯救的形象,本质上都是在鼓吹父权。本片也是同理,看似从女儿角度出发,表达金陨石对其错误的教育和缺失的关心,但究其本质,是完全在鼓吹父权。道理也很简单,从角色的角度说,金陨石是有缺点的父亲,但好歹是个正常人。但金丽娜直接到了脑残的层面,或者说,完全是个精神病。其行为和情感逻辑,已经完全脱离了正常人的范畴,没有一点常识可言。二者那么一比较,观众会共情谁不言自明。而从情节设计上说,电影将金丽娜的病态归结于金陨石失败的教育,但电影的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在表现金丽娜的反常,而对金丽娜童年阴影的表现时间有多长?不超过5分钟。就片尾那么一点闪回,蜻蜓点水的表现她原生家庭的创伤,对具体的内容表现极为含混、暧昧。电影情节的详略设计,也决定了观众的共情方向。对金丽娜是大篇幅公开处刑,对金陨石反而是“小骂大帮忙”。看完影片,观众无非觉得金丽娜是个有故事的脑残,但不改变其脑残的本质。觉得她就是个不懂事,欠教育的孩子,这不就起到了鼓吹父权的作用么。
再说排斥外来文化,这就更明显了。金丽娜死在日本,相关人员不是日本留学生就是玩COSPLAY的。 简而言之,片子里的日本文化、ACG文化爱好者,形象全是负面的。首先是女主角金丽娜,她身上有极其明显的媚日倾向。对日系文化的一切都异常迷恋,甚至情人旅馆里客人交合留下的味道,她都喜欢。这叫啥成分?精日都不足以描述,比皈依者狂热更重量级。除了她以外呢?片中其他的COSER,要不然是李苗苗这样的反社会变态,要不然就是聚众轮奸的人渣。金陨石之后追铺强奸犯时,某人房间里还贴了张美国队长的海报,捎带把漫威(美国文化)也拉了进来。即便在他路过漫展的过程中,看到的野生COSER也是髭毛乍鬼的奇行种(镜头语言明显的妖魔化描写)。电影要么把ACG文化跟负面的角色联系在一起,要么直接对ACG文化用负面性的镜头语言进行表现。这里面的意思已经呼之欲出:日本留学生属于无脑的媚日分子,日美ACG文化都是大毒草,只有病态和品德低劣的人才喜欢。文化自信,我劝你多了解!
虽然电影通过大量暗示的方法制造日本文化和ACG文化的负面印象,但始终没有明示。于是一个吊诡的现象又出现了,由于本片对日本和ACG元素的大量表现,又可以吸引相关爱好者前来观影。一方面抹黑ACG、暗戳戳的宣传老保思想,一方面还能让ACG爱好者乐滋滋的来看电影。可谓一鱼两吃,真真是赢麻了。
怎么评价这种编排呢?电影搞文化宣传、舆论宣传很正常,但不是通过把观众当成傻子来搞。(尤其是你面对的还是自家观众,不像好莱坞重点是忽悠海外。)文化自信要提倡,但根本的解决之道是自己做出靠谱的文化产品,而不是妖魔化海外的文化产品,还把别人的受众也连带着妖魔化。 爱国也要讲,但根本的做法是把自己国家的民生建设好,而不是说去外面的留学生是变态和脑残。为什么那么多观众看国外的动画?归根结底是因为国产动画不够好看。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留学海外?归根结底是由人均收入、发展机会、教育资源、法定节假日、社保福利这些硬参数决定的,而不是因为什么皈依者狂热的媚日倾向。政宣要做,但靠这种老保和当鸵鸟的方式搞政宣,靠这种方式去维持所谓的“自信”,呵。
再就本片内部的编排简单说一下吧,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是:所有的情节进展,都是靠表面的戏剧动作,而不是内在的叙事逻辑推进的。一部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信息量极少,情节逻辑极为薄弱。绝大多数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无厘头的追逐,可谓水到极点。并且角色的多数行动都是唐突的、无脑的。比如景岚莫名其妙爬上金陨石的车上自爆身份,还有结尾李烈的突发恶疾,比春晚小品好笑多了。有人说这是角色的神经病,我说这本质是编剧和导演的无能和敷衍。这种无能和敷衍,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电影,甚至好莱坞电影的常态。这种常态,也扎根于一个中国电影的基本矛盾。就是政治和资本的诉求,完全压倒了艺术表达的诉求。政治和资本通过合谋,制造出一堆明里暗里贴满政治标语和小广告的电影,那艺术表达还有空间和余地么。这种环境烂片迭出是正常的,要是不出烂片,那才叫不正常。
PS:我现在怀疑近几年导演拍摄的电影,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立场。或者说,他们的立场本身就成迷。比如曹保平前几年的《烈日灼心》,有废死和宣传性少数群体的倾向,潜藏的是偏西方意识形态。但如今的《涉过愤怒的海》,又无缝衔接成封建老保,立场成迷。我都怀疑这些导演对自己影片表露出的意识形态有多大的掌控权,尤其近几年导演越来越像收钱办事的技工了。看张艺谋这几年拍的电影,跟他早年的创作几乎毫无关系了。立场更是吊诡,创作动机更是迷惑。“张艺谋”三个字,仿佛已经成了个空壳,一个被资本和政宣操作的工具。他作为国内行业的一哥都这样,其他导演的处境么,那就更是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