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you feel my love?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全员疯批。各有各的疯法。
黄渤饰演的父亲金,开头就被勾勒出“狠戾”的一面。被用冲锋枪面对面指着,第一选择的不是举起双手,而是迎面痛击,把对方撂进海里。事后脸上被插进了玻璃碴也丝毫没感觉,照了镜子才发现。他听说女儿失踪了,第一反应是去找,但是到了日本也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看到了女儿的尸体。自此“复仇”成为他的首要目标。用他的话说,(杀女儿的)那个男孩把他的“命”拿走了,女儿就是他一直活着的“命”。他不去深究女儿死亡的原因,不去料理后事,甚至葬礼也没参加完,这些对他而言似乎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自以为是的“爱”着女儿,供她读书,偶尔联系说不到一句半句,他以为他的付出和责任代表了无声的爱。他没想过,这到底是不是爱。正片女儿结尾,当老师让她用“爱”造句的时候,她茫然的眼神,瞬间的失语,努力想说些什么,可是发现无法言不由衷,最后说出那句“爱…是没有的……” 是啊,如果感受不到,那还是“爱”吗?爱是双方的。如果爱不同频,那是折磨?是责任?还是爱?
父亲的疯,是“你杀了我女儿,我天涯海角也要让你偿命”。为此可以闯民居,打人,放火,追人,囚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誓不罢休,全凭拳头说话。不和你多废话,就是让你死。让我想起了无人区里的杀手,宛如悍匪一般。只有最后在海里救出周迅的时候,才看到了点人性的影子。
纵观全片,“父亲”很少笑,印象中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去找女儿路过京都大学门口,他自拍,第一次没笑,退回来重拍,第二次笑了,只有假笑面具。第二次是找到自以为是凶手的“儿子”,在车祸现场打开车门,发现得来全不费功夫。蕴含的感情复杂。第三次,是结尾“女儿”打开柜子,在回忆中,柔光里,他笑了。很难说不是想象的加持而非现实回忆。
周依然饰演的女儿娜娜,看似乖巧,在日本留学打工。可是内心极度缺爱。她向往的爱是全部,是占有,是不管不顾,天地之间只有彼此二人。她以为找到了李苗苗,结果发现对方黑暗的一面,她无法接受,黯然离开。可是遇到看似正常的店长男友,当发现对方并没有多爱她,在她面前甚至不如李,于是她又离开了。她始终在寻找一种极端和绝对。她捅自己,很难说不是另一种发泄。只要留在你身边,不管不顾。她要的爱是唯一性。
李苗苗,名字都很“红”很有特点,不能单纯用熊孩子来概括。他没有人性,甚至有点反社会人格的影子。人的感情他不能理解,人的关系他视为玩物。他不能单纯用坏来形容,也不能说是被宠坏,因为他本质上不爱任何人,只爱自己。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当受到威胁的时候会表现出害怕和妥协的样子,内心实则不以为然。周把这个角色演绎得很棒,现实中在社会案件里看到的典型完全就是这个样子的。
周迅的“母亲”身上居然看到了“梦鸽”的影子。当年她应该也是这么为李天一收拾烂摊子的吧。她知道自己孩子的本性,她也并没有表现出传统母亲慈爱温柔的一面,全片只有“为母则刚”的硬气。开车撞黄渤那里是她疯批的具象化。有意思的一点是,枪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海上,一次是在破屋里,黄渤面对敌人,迎面撞枪口,她面对的是自己的亲人,也对着枪口,一把抓住,丝毫不担心儿子会对自己开枪。
祖峰的另一个父亲,疯得阴暗也憋屈。想要让自己的亲儿子死,却又要表现出好父亲的样子,最后被点明了用意,却死于意外,如果他不想打死(黄渤饰演的)“父亲”,他甚至本可以不必死。所以全片的两个“父亲”其实都已经死了。
父本位的缺失,东亚家庭的常见现象。
转折点是周迅从海里被捞起来,对黄渤说的那句“你如果爱她,怎么会把那样的视频给其他人看,你根本就不爱她”
爱是双向,爱更是尊重,父亲被复仇蒙蔽,甚至可能以前也不会注意的问题,被“母亲”一语道破。
曹保平的本子实在厉害。
他们是不同家庭,但他们却有一样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爱无能”。他们只是“父亲”“母亲”“女儿”“儿子”。而父亲母亲对待女儿和儿子,又是不尽相同的。
片尾曲出现,can you feel my love?揭示了全片的主题。如果你感觉不到,那还是爱吗?我不确定到底如何定义爱,但我确定的是当爱降临的时候,人们一定可以明确的感受到。那是一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