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群的你”

东野圭吾《恶意》& 是枝裕和《怪物》
《恶意》中从一开始就设定了邦彦杀猫的情节。这个无足轻重的情节,事实上并没有让我放在心上,我只是把它当作作者塑造人物的常用情节,心想“邦彦这个人可真刻薄啊”。真相揭示的时候,心里又好气又好笑,简直是被作者戏弄了。
《怪物》当中也多用这种手法,在观众尚未深入了解角色时,通过他人的对话先对角色进行“评判”,形成先在的正面或负面的印象。也就是不断把某个角色设定为“怪物”
堀老师:电影开场没几分钟,便借由大火引出“老师曾去过女招待酒吧”的待定事实。在这种负面的先在印象下,使得观众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堀老师“对学生存在身体和语言暴力”的设定
女校长:“是她自己撞死了孙女,而让伴侣顶罪”。正是这一尚未证实的话语,再加上老师的逃避,让我在第一段视角下,对整个学校和老师都憎恶至极,为早织感到绝望。这也是早织最终在学校爆发的原因。而在老师的视角下,女校长刻意将自己和孙女的合照摆在显眼地位的做法,更是直接激怒了堀老师。
早织:“单亲家庭对儿子过度关爱”,在这种观念下,学校试图逃避了事。
Minato :“曾经虐待小猫致死”。在这一说法的前提下,再结合minato种种奇怪的行为,使得堀老师面对他的妈妈早织时,毫不犹豫的讲出了“minato霸凌同学”这样的话,尽管这只是猜测。
Yori:yori面对的是同班同学和父亲对他的敌视,在他们眼中yori便是怪物,而minato正是因为不想被归入怪物的行列,才不敢在公共场合与yori亲近。
正是在正面和负面评价的双重交织下,让我不断在“爱”和“仇恨”之间切换,不断设想事件的多重可能。实际上,也是在不断追寻“怪物”究竟是谁?直到最后一个客观视角的揭露真相,才发现怪物似乎并不存在,“怪物”只存在于主观视角之下。
我们对于他人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的碎片和言语的拼凑,“怪物”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