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视角看繁花:从《红楼梦》到《繁花》,男性心里的桃花源一如既往,女性的命运却有所不同。

毫无疑问,《繁花》在商业上是及其成功的,在艺术表达上也是极其完美的,可以预见已经有无数奖项在虚位以待,以至于无数人拿其和《红楼梦》做比较。在电视剧的开头,就有评价说,阿宝其实就是宝玉,如果只谈阿宝和宝玉的相似性,这个观点是确切的,但如果说女性角色,可以说命运截然不同,
贾宝玉和阿宝,他们名字里恰好有都个宝字,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暂且不究,只说学生时代爱读红楼梦,是因为这是四大名著里唯一以女性为主角的一本,便也爱极了曹公笔下,或弱柳扶风或端庄明丽或泼辣风火,但总归是水一样的女孩子们。直到某一年,在国博的红楼梦展上,我看到中国文人对红楼梦的评价,“中国人只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山中的桃花源,一个是墙里的大观园。”,才恍然惊觉,《红楼梦》也不过是男性凝视下女性世界,虽说时代进步如此之大,其实古代现代的现实逻辑是一样的,男人总要封侯拜相,甚至称王称帝才能坐拥倾城美人,于是红楼梦便成了男人心中没有功名利禄、金钱名利但有娇花美眷的世外桃源。意识到这一点一刻起,文学殿堂上那颗耀眼的明珠也褪了一些颜色。
在《繁花》里,从阿宝身上,我又看到了那个怡红院里的那个宝玉,多情又重情,致力于给每个女人一个港湾,到头却又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90年代的上海,没有什么不爱八股经文的宝玉只有金融市场上运筹帷幄的阿宝,但阿宝和宝玉的悲情成分是一模一样的,性格迥异的女人们走的走,散的散,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这种悲剧式的内核和美感,是宝玉和阿宝共有的。但从女性视角来看,我又无比庆幸女孩子们终于不必,爱哭的林妹妹香消玉殒,碰哭精却能拥有自己的明珠公司,精明的宝钗空为人妇,精明的李李却终于心愿堪了,哪怕飞鸟尽良弓藏也是得偿所愿。同样是泼辣刻薄,卢美林不如王熙凤美,结局却可以说比王熙凤好,诸如此类,女性在繁荣和进步的时代里,因为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方向,归宿终于是好了许多。倘若从《繁花》再谈到女权、平权,谈女性在爱情和事业中的抉择,探讨当代女性到底是应该追求爱情还是事业,便又是有些延伸过了头,宝玉的命运不是黛玉宝钗决定的,阿宝的结局也不是玲子汪小姐又或者李李决定的。若谈女性命运,可以洋洋洒洒写个10万字的社会学论述,若谈《繁花》里的女性命运,不管她们身上有什么缺点,她们都是那一代上海女人的真实写照,是引领时代的独立女性。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繁花》中的女性角色和女性命运,相比于《红楼梦》要幸运得多,因为时代的进步和宽容,女性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现自己的能力,做自己的事业,建自己的码头。很庆幸,《繁花》中的女性命运,虽然一开始是爱人的提携,又接受了时代的馈赠,但最终是她们自己选择的,相比于《红楼梦》里的女性们,她们幸运了太多太多,这种幸运和宝总无关,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应当归结于生产力的提高,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在这一刻,我同王导的立场是一致的,即致敬过去的那个繁花似锦的时代。只不过对于年轻人的女性,现在或许是个更好的时代。
红楼梦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繁花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影视作品的丰碑,给繁花9分,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因为它在我心里和红楼梦一样算不得完美无瑕,但也够了,艺术毕竟应当独立于政治和意识形态,而我们向来是追求讲和谐而不讲对立的。正所谓天下大同,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