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不烂,看怎么看

今天和“非遗”专家们共同看了腊八节正式公映的新作《唢呐客》,看之前真的很期待,结果看完对电影和题材都很失望,但是我觉得评价电影得分三种类型: 1、电影本体和题材内容都很好,上乘之作!尤其是这类的题材可能文学无法表达,和电影艺术是最合身的。 2、题材不好但观感很好(文艺片居多,因为很多独立电影从艺术角度去阐释)或题材很好电影没“讲”好(商业片居多,为了捕捉当下话题,但是电影功力不行)。 3、最后就是题材也不行,电影也不行(我们俗称的“烂片”) 按道理本片属于第三个“烂片”,但是我总结是“烂片不烂”,因为了解到这个电影的投入很少,性价比还算可以,不可能技术层面有多好,这还不是硬伤;硬伤的是对题材的处理,有点硬硬的政治(弘扬传统文化)正确了!然而我没觉得浪费了我两个小时时间,因为正是他的“没做好”让我思考了很多延伸出来的问题: 1、唢呐、笙等这些乐器的音色为啥觉得土(土并非贬义)?大家是否思考过,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记忆还是音色本质确实土,我总觉得文化记忆的原因,因为唢呐一出现,起码我这辈人会想到农村的“过白事”,不会像小提琴让我想到浪漫的桥段一样,所以继续思考:如果今天王一博穿着“小香风”,吹着唢呐,会带火让这个乐器吗? 我认为我的认知里是不行的,“军大衣”在今年各种刷屏,挺火把,但是再加持好看吗?我个人认为不好看不高级,只是猎奇;东北大花布之前很多奢侈品用过这个元素,最后还是失败,没有美感!所以我怀疑我自己了! 然后我忽然想起来我小时候,那个时代山西的葬礼有锣鼓一班,洋鼓洋号一班(带歌舞表演)还有一班唢呐(带唱地方戏),然后下葬头一天晚上,家里跟擂台似的,很热闹,后来洋鼓洋号就逐渐取代了唢呐班子,现在几乎没有了,为啥能取代,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就是当时洋鼓洋号吹的都是流行歌,而唢呐班子几乎都是老套的曲子,如果唢呐像后来国乐大典那种加入现代元素,带点表演,我觉得可能现在不至于流落成“非遗”。继续思考..... 2.民俗中尤其“白事”,家乡有个习俗,一个母亲去世了需要儿女请母亲舅舅家的人来上香,放在现代,这个亲属关系太远了,我思考为啥这样呢?今天电影中“唢呐的每支曲子得对应这个人生前的地位,有些曲子是不能给德行有亏的人死后吹奏”,我忽然悟了,这是民俗的“功能性”:之所以让那个远亲去上香,就是想让后辈继续来往不至于断了这个关系,因为你想着将来这门亲戚得给你母亲上香,那你逢年过节得走动啊,要不到时候人家不来你在村里的面子呢? 3.传承,现在好多体制内的所谓专家打着“守正创新”的表层意思,用纳税人的钱钻了好多空子,很可杀!传承不是没用,在信息闭塞的年代,确实需要,因为好多好的东西是大家发现不了,这样的语境下培养传承人太重要了。可是现在这个年代,就到深山老林,如果你是金子绝对能“发光”,得不到传承是社会不需要,这们技艺的文化因子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所以说好的、有用的东西是有生命力,不用干预也会得到传承。有时候想想跟现在官方的艺术基金一样,有好多好的作品,差的极多,为啥呢,如果真的好,大众喜欢,商业性票房有,人家会那么费劲去申请艺术基金吗?一个道理! 我上述说的只是理念问题,是片面的,不是绝对的,更无反对谁的意思,“杠精”就请嘴下留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