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血泪荣耀史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因为2023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出圈,我也有幸随着对陈丽君、李云宵、茅威涛以及浙百团队的喜爱,愿意花时间来了解之前从没接触过越剧。当时写的入坑感言: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15586280/ 因为好奇越剧的演变,这几天搜到了浙江卫视的「百年越剧」。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和「新越剧改革」期间的老一辈越剧艺术家的血泪荣耀,迷得我心潮澎湃。特此写下这篇观影总结,希望对喜爱人文历史的戏迷有帮助。
-----------------
1851年,嵊县马塘村农民金其炳(越剧祖师爷)开创了「四工和调」的曲调,并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和传说改编成了一些小戏唱段开始沿街卖艺,开启了「落地唱书」沿门卖艺的戏子模式,为越剧的诞生做下了铺垫。 越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浙江,发迹于上海,至今流行于江浙沪地区。因地处古代越国,加上后人期望该剧种能越来越好,取名越剧。有公认13个流派,擅长古装传统言情剧。历代业内人士善于博采众长,探索创新超越自我。在短短一百年内,越剧跃身成为影响仅次于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地方剧种。而越剧的百年历史,要从晚清时期在浙江绍兴嵊县(1995年更名嵊州)发生的一场百年不遇又连续数年的天灾开始说起。 「嵊县志」里记录着这样一段历史:1864至1867年,暴雨成灾。1869年,洪水横流,坏田地无数,剡溪暴涨20于尺,田地尽淹水中,庄家颗粒无收。 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库亏空,民不聊生,盗贼峰起。天灾+人祸,没了粮食和收入,嵊县农民们流落至沿街乞讨。自小热爱唱歌的他们发现如果施展出「落地唱书」的技能,通常会多讨到一个年糕/粽子,被民间称为「讨饭佬唱年糕」的嵊县唱书艺人也就逐渐增多了。 1906年,唱书艺人高炳火、李世泉等在嵊县东王村被村民提议要像戏班子一样演戏,于是组建了草台班子于三月初三正式演出。这便是越剧诞生的一天。此后「小歌班」的表演模式日渐成形,取代唱书。随着演出收入与艺人数量增涨,吸引了商人雇佣高李等艺人固定演出,开启了「后台老板」制。 1917年,渴望暴富的「小歌班」三闯上海滩。各戏班中「梅朵阿顺」班勇于创新,吸取其他剧种大戏滋养,誓要脱「土」正名。1918年成功在上海立足后,脱离后台老板制,成立「兄弟班」公平分配收益。他们特聘编剧撰写新剧,在「五四运动」前抓住了当代女性观众的喜好,将「碧玉簪」的悲剧结局改为善恶终有报,破天荒让男主角向女主角下跪赔罪。该剧大受好评,为小歌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随着表演技艺日渐成熟,「小歌班」于1922年更名「绍兴文戏」。越剧男班经历一夜暴富后愈发骄奢,纸醉金迷,随即走向衰败。 1923年,嵊县商人王金水与男班领袖金荣水离沪返乡,打破族规,仿效京剧,高额投资开创「女子科班」。因急于求成,令女班1924年奔赴上海演出,反响惨淡,岂料破产回乡后却深受嵊县父老喜爱。在家乡期间,施银花开创「四工调」,成为延续至今的越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自「四工调」后,女班技艺发展和流行规模飞速超越男班。此后数年间,第一代女班名角们在浙江各地大红大紫,坐拥固定粉丝。各女班于1938年再闯上海滩,一飞冲天,扬名「女子越剧」,深受女性观众喜爱,经八年抗战时期超越京剧成为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越剧男班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期间,20岁的袁雪芬排除万难推行「新越剧改革」,建立「编导制」,让出自己90%的薪水启用剧组配套新文艺工作者进行全面创新,专门高产量编排具有保家卫国气节的新越剧。其中1946年「祥林嫂」一剧开启了曾红极一时的「越剧电影」模式,顶着政治和生命风险把越剧引上了「革命文艺」的关键历史阶段。 1947年,为摆脱后台老板压迫控制的旧戏班制度和创建越剧的持久发展,袁雪芬与尹桂芳发起「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想筹钱建立越剧学院和剧院。后因国民党禁演和通胀而经费不足,终于买到的学校场地也被民国政府拒批了。1949年,27岁的袁雪芬成为唯一的地方戏代表登上了天安门观看开国大典。最终在共产党的支持下于1950年成立「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为第一所国有剧团。 1952年,为解决曾经男女声无法衔接的唱腔差异,作曲家周大风借鉴其他戏剧,开创男调,改进女调。越剧自此得以孕育出「罗汉钱」等「男女合演」的现代戏,突破了女班女扮男装无法真实体现当代故事的局限。加上戏迷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支持,推动了越剧男艺人的专业培养。为三十年后越剧王子赵志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53年,毛泽东主席批准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范瑞娟主演)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突破了苏联技术限制的国产彩色电影。该剧在中国和海外13国发行,摘取1954和1955两次国际电影节奖,享誉国际。并于1954年应周总理邀请前往日内瓦演出,为建立新中国和平外交的形象改善了国际舆论。该剧也启发了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刚在内地上映就遭遇了禁播批斗,直到1978年才得以重新放映。4年内12亿观众2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放映场次最多,拷贝制作最多,观看人数最多的电影。 历史的空白期导致了越剧艺人的青黄不接。此前,全国专业越剧团多达280多个,只是浙江一省的业余越剧团则多达上千个。此后,数量锐减。为挽救越剧的未来,1979年起,半身残疾的尹桂芳全部精力投入承上启下,与徒弟尹小芳成就了中国至今「十生九尹」的广泛传承。浙江省文化局也带头投资培养年轻一代的越剧演员,1982年,茅威涛、何英、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陈辉玲等青年演员入选「浙江越剧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并为赴港演出集训一年,聘请全国跨戏种的诸多著名演员亲传技艺,于1983香港应邀表演新剧「五女拜寿」并一炮而红,随后在江浙沪巡演210场。1984年,「五女拜寿」被搬上荧幕,摘取电影「金鸡奖」。同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正式成立,并于1985年成立上级单位「浙江越剧院」,袁雪芬为院长。 如今,越剧国营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遍布中国,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