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變煩花……有劇透,慎入】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從未寫過劇評。
好的就不說了,國產劇能讓我追完三十集,必須有足夠的理由。
我祖籍浙江,父親就是正宗上海人,我小的時候也在混合著油煙和馬桶奇妙氣味的弄堂裡生活過一兩年,我看的是滬語版,光是儂來伊去就聽著親切。
先不同意一個評論:王氏拍的繁花不是滬味是港味。
錯,首先王家衛就是上海人,再說抗戰爆發和內戰結束後,有多少上海精英移居到了香港,帶去了什麼味很難說的清楚,滬文化和港文化都是在傳統中兼容並蓄,所以你過往熟悉的腔調滬中有港,港中有滬。
也許王家衛過往做的都是本幫菜,而你稀里糊塗當成粵菜吃了。

接下來要吐槽了。
像汪小姐這樣橫衝直撞瘋瘋癲癲的人,居然能生意成功,呵了個呵,一個人可以傻,但不能莽撞,傻人衹要知道自己傻,往往會有傻福,莽撞的人很難逃脫悲劇,最好的結果也是鬧劇。
人當然要爭口氣,但為了口氣到了變態的程度,一定會付出代價的。
離開了27號和寶總,她就是個“碰哭精”,在倉庫扛了幾天大包就蛻變了,比機場賣的成功學還扯淡。
原著給她的安排非常黑幽,為了超生離婚再假結婚,性行為很隨意,最後懷了雙頭怪胎,荒誕隱喻味十足。
陶陶其他都好,把一個上海小男人演繹的活靈活現,但最後在芳妹病房門口的回心轉意要多突兀有多突兀,壓根不給思想轉變的時間啊,就算上海男人懼內成癮名聲在外,也不包括家暴啊,活生生逼浪子回了頭,全然不顧頸骨疏鬆。
原著陶陶離了婚,但情人小琴失手從四樓掉下去摔死了,完後才知道一直被小琴騙,這才是無常正張啊。
寶總,最精准的評論被爺叔說了,“我盡心盡力為你盤算黃浦江的事情,你心裡裝的全是蘇州河的勾當。”,其它的任何評論都是多餘。
他可以是一個有腔調的小K,有女人緣的阿寶,但絕不是一個運籌帷幄的寶總,而王氏版本居然能讓他全身而退,而現實中改開初期的風口豬,罕有能一路風光活到最後一集的,最後浦東的花田更是唱響了主旋律,一個股神離場了,一個准浦東坐地戶冉冉待升,敗盡了原著。

強總,不想多說了,這麼處心積慮的狠辣角色,居然輸了,深圳人真特麼冤。
剛開始我看到強總諜戰片般的陰鬱登場,還以為寶總當年殺了A父奪了A妻刨了A祖墳呢,結果就為了“收屍隊”三個字,看來抄底前必須焚香沐浴齋戒三日恭恭敬敬接盤,否則日後走夜路都有可能碰見鬼。
強總的大好人生就莫名其妙的賤賣給寶總墊腳了。
最無懈可擊的是爺叔,不接受任何反駁,就算背景和結局和原著有出入,游本昌從頭到腳的老法師,腔調蓋過所有人。

最後兩集大可以不必看,一是爛大街的股戰橋段,如果看過很多港劇就知道股橋和賭橋已經被玩的無路可走了,一是彰顯法制,李李領刑一年,強總被判三年,絕不允許有漏網之魚,一簇滬上繁花活活炮製成了一堆普法煩花。
還有,原著中李李出家順理成章,王氏劇中出的莫名其妙。

總體來講,電視劇跟原著完全不是一回事,原著細碎,光主角就三個,絮絮叨叨,非常小市民氣息,並且是百分之百滬語語境寫的,對上海沒概念的讀著會索然無味,不算很悲劇但絕不是喜劇,和轟轟烈烈沒有半毛錢關係,不悲不喜的淡淡傷感貫穿始終,每個人的結局既無驚喜也沒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