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景观的海

1.愤怒满溢的情绪景观
《涉过愤怒的海》整个影片的基调在题目中就已奠定了,题眼即“愤怒”,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以情绪为主要驱动力的影片。于是我们在整部电影里找不出一个拥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物,每个人犹如置身凹凸镜之下,感性的一面被无限放大,被拉扯变形,最终形成导演示意下的景观化社会场景,而这一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凸显主题。
老金的行为出发是愤怒,得知小娜被杀害后对苗苗穷追不舍,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这种愤怒是“不得不愤怒”;苗苗当然也是愤怒的,但他的愤怒更多被异化成了恶意,对于整个社会怀有不安,戏谑又冷漠地对身边人发泄,他给流浪汉的食物里加了碎玻璃,对女友实施性暴力,对自己也有自虐倾向,但他在被老金追杀的过程中表现得如此懦弱,足以见得他内里仍是一个孩童,愤怒已经演化成行为的底层逻辑,包裹在对外发泄的变态行为最深处,直指的是扭曲的父亲和疏离的母亲,这种愤怒是“异化的愤怒”;对于景岚来说,她的行为动机是“守卫”,犹如见血的母狼护着小狼犊那样出于本能;甚至在公路上送苗苗去机场的司机,他也是被诱惑的充满情绪化的;对于娜娜来说,绝望悲观缺爱的情绪始终笼罩,而真正涉过了愤怒的海的只有她一个人——在行进途中,桅杆上吊着老金的尸体,少女的千万心绪归为茫然。
故而我们可知,这部电影的故事发展情节是由情绪推动的,整体的呈现重点并非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犹如戏剧作品一样由一个个高潮迭起的冲突和激烈的情绪风暴组成。“情绪电影”的存在早已不是新鲜事,可以说全球票房前列的电影一般都可以归于此类。但对于优秀的电影来说,情绪的推动从来都是水到渠成、循序渐进的,是用情绪搭建故事行进的轨道,邀请观众一同走进情感的隧道,在直至看见尽头光亮的那一刹刻,之前的铺垫喷涌而来最终达到高潮,曹保平之前的《李米的猜想》,开头即是李米在出租车上询问男友的下落,以焦灼、难耐和寂寞交织的倾向铺陈开整个电影的基调,过程中经历了失望、希望、绝望和绝处逢生,直至最后“思念像一条在草上爬行的蛇”时达到高潮,犹如扣上了一个全须全尾的环,让观众跟着波澜起伏了一番;但对于本片来说,情绪的波频一早就拉得太满,张力十足的老金在地铁里跑酷、单枪匹马闯豪宅、化身007提刀追踪等等,中间在日本暴揍小混混、葬礼上不近人情,最后在公路上癫狂复仇,犹如一条直线行进的饱满的情绪只会让观众觉得疲惫而冗长,也毫无水到渠成之感,劣质得如同短视频小剧场,太知道观众想看什么而抛弃了对于故事发展的张力、弹性和美感,塑造了一场大众“喜闻乐见”的情绪景观,或许是这两年社会矛盾太过尖锐,意图帮观众发泄一番,但他给得实在太多了。
2、 神学隐喻下的道德景观
影片的背景被放置在亚文化背景之下,充满了波谲云诡的魔幻气氛,整体影片氛围阴冷惨烈。公路上的鱼雨如同诸神的黄昏,在圣经中,基督和他的门徒也是“人类的渔民”。在这里,人类被描绘为变形鱼,海洋是人类发现自己的罪恶深渊的象征。在台风来临时,处于公路上所有的人都是有罪的,所以小娜梦见自己涉海时,就是老金审判之日。影片的矛头始终直指老金,所以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情绪景观才能成立——他必须足够愤怒,足够努力扮演好一个父亲,才能在最终真相揭晓的时候,给予自己最后一击。我觉得这种塑造对于最后主题的道德景观呈现是有所加分的,但对于人物的立体形象来说是极大的损失,同时对于创作者本身来说,这是对于自己才华的相当残忍的背叛。
博伊姆提出了修复型和反思型两种情绪,“修复型怀旧表现在对于过去纪念碑的完整重建,而反思型怀旧则是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斑斑锈迹上,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的时间的梦境中徘徊。”如若将娜娜的死视为一种已然的废墟,此时的情绪,是用来修复——构建娜娜被伤害的过去,树立起纪念碑般的典型父亲形象。但是导演借不同的角色反复直言“你根本不爱你女儿”的时候,整个人物塑造就陷入了低级的索然无味境界中,既全盘否定了老金对于女儿的付出,也强行扁平化了人的情感。至少影片呈现和演员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老金爱女儿,但他不具备爱的能力。
3、 符号化弑父的社会景观
大多数人都称赞娜娜梦境中的精神弑父,但我觉得索然无味。放眼最近一年的华语影坛,大多不外乎在抒发中年男人的精神困境——要么是阳痿,要么是爹位不再,前者以《白塔之光》为代表,后者以本片为代表。
在本片的整体结构中,女性的存在是为了老金这条主线而服务的,甚至娜娜本身也是为了老金的“顿悟”而存在的,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引子,她必须缺爱,缺爱的表现必须是渴求性缘关系,缺爱的后果必须是受到性伤害,受到的伤害必须要和异性有关。甚至导演在拍摄那些宛如妖魔鬼怪的coser时就已然在进行爹味凝视,亚文化天然作为我国正统家学的对立面,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靶子。女性在爹的存在下难以建立有效的亲密关系,例如小娜和母亲的关系同样是显而易见的疏离,但恨意和依赖都集中在老金一个人身上——这是爹的自傲。但实际上,母亲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女性也天然具备在困境重结成同盟的可能性。在男性叙述中,女性角色被搁置、女性联系毫不存在,反思是靠自己幡然醒悟,正如评价一个人需要看他如何做而不是看他如何说——女性力量的缺位,本身就能反映男权的越位。被吊在空中的父亲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他也许可以起着点题的功效,但不足以说服我。何况娜娜确实是死去了,景岚精疲力尽地离去,小娜的母亲只能用隐藏女儿的墓址来“惩罚”老金,显得无力而可悲。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颇具匠心的电影,像一盘大厨所呈的预制菜,口味尚可,但不暖胃。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割裂的电影,大家能看懂导演想要传达的东西,也能理解人物的生存状态,但这一切都是基于想象和理智基础上的“共情”,而非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电影整体上塑造的是一个缺爱少女和问题少年的故事,核心直指青少年的家庭问题,但诡谲的是,其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如此极端化,情绪是如此饱满,像是迫不及待成为一个出于现实又脱离现实的典型,最后却让人觉得空洞,无怪乎网友评价其“为了碟醋包了盘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