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荐这部纪录片,真的在用理工思维解析生活
我很震撼,真的很震撼。 我们中国有一些优质的纪录片,譬如《舌尖上的中国》《此画怎讲》《大国工匠》等等,都是以人文社科形式展开的,能以理工思维解析万物的,标杆就是《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了,第一季上了9.1分,第二季正在播。
它曾有3期节目在AI圈和科技圈屠榜,分别是《关于 AI:ChatGPT 正在产生心智吗》、《芯片:人类算力被锁死了吗》和《关于赚钱的一切》,凡人接触不到的领域,青工所用朴实易懂的话语讲明白了,真正在为科学的土壤松土育肥,让知识更易进入中国青年人们的大脑。
这三期都偏理工科,理解起来有一定门槛。它最近上线的这期抑郁症专题让我很震撼。我们通常看到“抑郁症”这三个字,都是一些小作文,青工所用理工思维把它彻底量化了。
事情起因是青工所有一名员工中度抑郁了,作为一个有才华的青年人,一个没有贬低自我的正常人,他深感抑郁了,于是他去了医院。在被确诊的过程中,他做了这期节目。
根据柳叶刀在2019年的一篇研究报道,中国12月份有2.1%的人患有抑郁症,我们中国有10.5亿成年人口,换算可以得知,有2213万中国人曾经得过抑郁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口规模。
青工所演示了怎么确证抑郁症,要通过量表和物理检查,医生的询问诊断。
量表问卷,就像MIBT-16型人格一样,要填写大量的选择题,由这张表的答案测量出一个人的抑郁程度,性格倾向,行为指数等等,所以叫做量表。
物理检查就比较有意思了,会用仪器来测试一个人的心率变化、心电图、眼动、听觉、外脑成像等等,每一种五感的丧失或敏感,是对抑郁症有影响的,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结构的缺失,也会受到物理结构上的影响。
但单一的量表数据在医生眼里其实不重要,医生更在乎每个具体的选择,和问诊时患者对这些选择的解释。
量表不是诊断的工具,而是医生判断的索引。能下诊断的,依然是医生的经验。
很多人一生的情绪波动都不大,如果将一个人的心情打分,我的心情只在50-70分波动,从来没有过超级沮丧和非常快乐的情感。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基因”里带来的平静状态,但并不是,抑郁症也许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病因,而是多种神经异常的集合。
比如,我们也不排除另外一些明确存在的外因。“有毒”的原生家庭、人际关系、恶心的老板……这些日常压力,会作用在你的 HPA 轴,紊乱内分泌,长期皮质醇浓度过高,毒害了脑和神经。
抑郁症是上面这套系统的紊乱与失调。一旦有一个出现问题,最终都会导向抑郁。
我这种情绪稳定的人其实很难用概念上去理解抑郁症,通过青工所观察到了这种病症的产因和解法,而这期更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你不会跟随片子的播放出现一点厌世情绪。
深入浅出地用数理化方式,在拆解这个东西,越了解,越容易治愈人们自己和身边的那些朋友,即便我们不曾患病,也有一些情绪低潮的时刻。
我力荐这部片子,解析得很有趣,也希望大家能把这部片子分享给身边的朋友,2213万人里的一员,或者他们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