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抗日神剧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好看的电视剧最重要的特性是真实。《我的兄弟叫顺溜》很真实,除了二雷几次战神发挥外,剧情发展平中见奇,人物形象生动,很好看。本文分节整理记录了一些观后感以求共鸣。
顺溜/二雷
顺溜和二雷的区别是全剧最重要的对照。
谁是顺溜,班排长没命令开枪就要打一枪看到底是不是吴大疤拉的无组织无纪律的新兵是顺溜;
谁是二雷,想着司令员嘱托,爹娘忌日不拜,过家门不入,眼见亲人受伤害但为了执行任务而不顾的神枪手战斗英雄是二雷。
顺溜想法通透,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都有着朴素的直觉认知。朴素不意味着对集体正确,甚至不意味讨人喜欢和对他人善良。于是会有摸不清情况就开枪,会有在三道湾全排死球,下战场又暴打民兵。
...
我很想把顺溜和二雷的行为分类,来为两个名字的区别背书。但回忆剧情又会发现,他们本就是一体,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一体两面,而是递进的升华。战斗英雄二雷是神枪手猎户顺溜的延伸。顺溜可以像狼一样的在暗处阻击敌人,这是三道湾立功和活下来的原因;顺溜朴素认真积极,于是二雷学习写字、训练新兵。
猎户和革命战士同样是人,没有高低贵贱,但哪怕不喊口号,仅作为逆旅过客而言,也不得不承认,融入集体、技能产出能发挥更大范围作用的二雷的生命历程会比神枪手顺溜的猎户爹的生活精彩太多。
是谁怎样把具有某些潜质的普通人锻造成了革命战士,使其将这些潜质更大化的兑现?《士兵突击》展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本剧在这个问题上的答案丝毫不逊色于突击。
大雷/营长
司令员骑着高马大摇大摆在敌占区贯穿,然后被属下误击。听起来就非常不靠谱的事配上张国强的脸,让我觉得大雷是高城加迷龙。但接着是骂骂咧咧的问清楚了经过接受了解释而不是听到某个想听的结果就停;吃肚包鸡的时候清醒地知道事实不是营长说的那样大家都有...
整个故事是以大雷的第一视角旁白推进的,于是这个角色就需要有足够高甚至不低于编剧的视野,这样的叙述才能更好地为画面和台词起到补充作用。孟烦了同理。
大雷这个角色个性鲜明,这仍然是个中性词。但当身份切换到司令员时,他的鲜明个性就变成了人格魅力。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阵前动员,观众能感觉到的是朴实的作风和杰出的军事管理能力。
纵观整个故事,大雷没有任何降智操作。无可指摘的两个疏漏又造就了故事的大小高潮。死营长死老婆和死二雷。
营长同理,作为司令员的老伙计,他的人物形象就是小一号的司令员。但和司令员的交互过程呈现出来的又绝不会让人感到雷同或是不和谐。
根据地/战友
《不是一个兵王的故事》里非常贴切地形容了在根据地里发生的和新兵、和民众的交互的和谐动因。虽然文案是从突击的解读中衍生出来的,但突击并没有花像本剧这么多笔墨去展现这样的画面。
“自1927年响枪到红星照耀中国,培养过同志,吸纳过俘虏,招收过贫民。为他们瞧病,教他们识字,还他们尊严。让他们有机会好好活,再去影响更多人好好活。所以这支队伍的名字叫解放,不是解救。解放别人、解放自己。”
“职业军人”李欢
李欢师长的转换过程还是令人唏嘘的。当他下定决心做出听从命令的决定时,想的不再是中国军人使命,而是自己的命运前途。无可厚非也无可奈何。只是有趣的是当吴大疤拉说这一招可以同时针对陈大雷时,他竟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我是从党国利益出发,你是为自己考虑”。哪怕已经见识过在阵地上嘴脸,还是不禁感叹心理承受能力强度。
鬼子
这是一部抗日神剧。不同于《团长》套着抗日的壳讲民族性,本剧很纯粹地展现出了在一个战区的视角下的战争过程。同时没有吝啬花给鬼子的笔墨,于是敌人的形象也生动了起来。也就为观众对顺溜共情有了情感基础。
不把中国人当人的畜生观念和行为不表。有意思的是投降之后的表现,他们听从命令放弃了战争,但是他们的观念并没有丝毫改变。他们屈服的是更大的暴力而非是非对错。于是会在面对往日伪军挑衅时不服气,毕竟淮阴城不是被打下来的。也就有了船上的手舞足蹈,要回家了,还能看中国人打中国人的乐子。
伪军
吴大疤拉不足道。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本来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只是在一个片段里,鬼子狙击手背后射杀带路伪军的镜头也向观众说明了为什么当伪军甚至算不上一个出路。
战局形式
故事里最大的城市是淮阴城,但直到鬼子投降都没被中国人打下光复。这不意味着中国人的反抗是无效的,我们牵制住了鬼子足够多的力量,以至于他们需要开辟太平洋战场寻求新的增长。
电视剧里隽永的是战争结束前三天发生了顺溜的悲剧。表现了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持续抗争到了最后一刻,毫不放松也获取了越来越大的战果。
ps
很多个镜头,甚至包括死守战壕时都出现了那位女兵。政治非常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