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成长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涉过愤怒的海》观后感

今天上午在五湖影院10:40的片场,放映室就只有孙洁和我,然后就来了一个意外的包场。这个片子总长140分钟左右,算是我看的为数不多的长影片之一。看完电影后,大脑里留下了:癫狂、敏感这两个字眼。我理解的影片主题大概没错,整部影片就是关于孩子成长与原生家庭两者之间的讨论。影片最后的字幕也告诉了观众它的主题:唯有父母之爱,是人一生最初与最终的“安全岛”。虽然故事本身带有较强的主观夸张色彩,但必须承认的是这层意思影片是表达出来了。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到底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是一部分还是绝大部分。我可以肯定地说,是绝大部分,虽然我以前并不这么认为。
从家长的视角总结这部影片,那便是发疯的公狗父亲与惹急的母狼母亲之间的斗智斗勇;但如果从孩子的视角总结这部影片,那便是在动漫cosplay世界里,一男一女情感的反复纠葛。但无论从什么视角,结局都是悲凉灰暗的。
观众惊奇的发现,在妈咪眼中自主有想法的李苗苗居然是那么一个疯狂、极具破坏性的人;在爸爸眼中皮实、懂事的金丽娜居然是那么一个敏感、灵魂空心的人。这产生了一种倒置的现象——正常的孩子往往将最坏的一面示以最亲的家人,而把礼貌的一面示以外人。但李苗苗和金丽娜显然将她们展现给家人的一面进行了包装。过分的缺爱和溺爱将两个孩子推向了心理扭曲的边缘。金丽娜最大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那便是被需要的价值感。其实金丽娜想获得被需要的方式即性爱其实是容易理解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她胆小懦弱,一点肢体上的触碰都会让她感到害怕,但在性爱方面她不需要再感受到害怕,因为被需要感远超于害怕感。这种证明自己被需要的方式是多么滑稽荒谬,因为那等同于认为除了最赤裸原始的生理属性,你整个人没有任何价值。李苗苗的心理需求又是什么呢?被看到并被肯定的心理需求。我们必须承认,这世界的确有一些孩子天生就像李苗苗那样具有较邪恶的念头与较强的破坏力,如果无法及时得到家长或其它外界的干涉,便极有可能向着恶继续深入。李苗苗恶的源头是不小心弄掉了姥姥的氧气管。第一次的恶并未得到及时的纠正与教育,反而他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恶的本质,他的母亲做着包庇善后的工作。父母双亲的反应给了他再次行恶的可能性。既然你认定我的坏,那我就继续坏下去,反正负责的是妈咪。最后金陨石放走李苗苗的场景也极具戏剧性的讽刺。他卖力地划船逃生,并不是因为他的思想经过金丽娜事件得到了教育,而是因为他知道在这荒无人烟的孤岛和大海,没有他的妈咪,他很有可能死。
18岁以前的人生是由父母决定的,难道18岁以后的人生就没有父母的影响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幼苗时期缺少的养分到以后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补得上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就像有的错误一旦发生就无法弥补。
我为什么会和这部电影产生这么大的共鸣呢?因为我也曾经历过这种伤痛。还记得中考前两三天,语文老师找我谈话,其中问及了我压力的来源。我的回答是:爸爸太幸苦了,我不想让他失望。是的,那时候的我,根本无法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我只是觉得要用分数挽留住爸爸对我的肯定与爱。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工作忙碌的爸爸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关注我的心理需求,他只是告诉我要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高中/大学。我就将这奉为圭臬,错误地认为只有这样,我才是一个合格的女儿。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女儿,我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批判,只要没做好,就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中考前,我真的有想过自杀,并且付诸过行动。我撬开存钱的柜子,取出其中的钱去买安眠药。结果可想而知,药店里根本不卖这种药。直到高中,我依旧常常陷于惯于自我批判的思维,甚至曾经为一杯奶茶批判自己不体谅爸爸挣钱的幸苦、不好好读书的没志气。但是,那并不是我们的错啊。我考不上清华北大,也许只是因为我没有那个智商;我想喝杯奶茶又不是什么杀人放火的大恶事。人生只有一次,与其走一步便顾虑千重倒不如大步流星。虽然父母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大部分,但我还是想说,有些伤害虽然造成了疤痕,但一切还来得及。就像经历了中学时期心理最灰暗阶段的我,在它的影响下,在大学里依旧有一些小敏感,但至少我已经意识到了它,并绝不允许它再反复加害于我。我会直接明了地告诉我的父母:请接受你们平庸但依旧努力的孩子;我不会再为因为超支了一点生活费再愧疚难安;我更不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因为我的存在即是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