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想再见的人终会再见

-如果“你”可以是“他”,原来“你”真的是“他”
动物架起逝者与亲人的桥梁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老套的桥段了,但人就是情绪化的动物,就是会一次又一次被这种再经典不过的桥段打动得泪眼婆娑。
影片中的“可乐”是一只聪明可爱的拉布拉多,它从一开始就像是安了雷达一样,从钻进由阿勒泰运往成都的笼子,到初见李妍时兴奋的狂吠,再到对父亲书桌的“占有”,以及对老李串串秘方的熟稔,一切迹象仿佛都指向了父亲,它仿佛是他的转世一般,就连最后病情深重时也要自己拔掉针头跑出医院,陪伴着女儿走向婚姻的殿堂。
父亲因脑部损伤而逝去,可乐最后也因脑癌而去往狗星,二者的结局竟也是如此相似。
于是这时我们想起影片在最开始已经告诉我们它改编自小说《爸爸是只狗》。那一刻,我们比李妍更希望李可乐就是父亲,哪怕它只是父亲的一缕神识,一片残魂,只要它是他。
李可乐像父亲重生一般治愈了女儿的悲痛,也像老父亲一样等待着上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家。它用狗狗的动作与神情续写父亲猝然离去未能言尽的爱意。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却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温暖的方式。或许人们一开始并不理解,就像在影片中可乐用一系列反常举动帮助李妍母女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斥责,但总有一刻人们会恍然大悟。这种动物式的叙述方式是灵性的交流与灵魂的触碰,是跨越物种但出乎意料的心有灵犀。
如果我在人世未能完成护你周全的使命,那就让我变成一只宠物继续守候着你。
-当四川方言遇上生活化电影
影片中李妍一家生活在成都,自然少不了四川方言的“友情赞助”。“巴适”“耍”“没得事”都是四川方言的特色,它们干脆利落又简洁明快,让人情不自禁想听他们说,想与他们攀谈。
影片中出镜率较高的称呼也自带温情色彩和趣味。“幺儿”在这里是父亲对女儿的爱称,“老汉儿”则是女儿对父亲的称呼。就连骂起人来都是“瓜娃子”这样充满童真趣味的词语,听着不像在骂人,反而像是朋友间的嬉戏打闹。
可能有些方言就是有这样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不是那个地方的人也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而当这种自带亲切感与温度的方言遇上生活化的电影,总让人有种鼻头酸酸的感觉,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剧中人都触手可及。
绵软轻柔的尾音,抑扬顿挫的语调,调侃嗔怪的语气,像冒泡的汽水遇上火辣的烤串,一切都搭配得刚刚好。
如果某天能与李妍相遇,我会学着用四川话问她:
“一起去吃串串吗?”
-蒙太奇煽情法永不过时
“杀人别用回忆刀”说的正是蒙太奇手法在煽情影片中的运用。
一帧现实,一帧回忆。帧帧错落间,涌动着情感的泉流浪簇。
犹记在影片的末尾,女儿与狗狗的碰头,女儿与父亲的碰头,两个画面于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交织穿插,串联起人与人、人与狗间相同又不同的回忆。
现实与过去,真实与虚幻,交叠错落,虽然父亲大部分时候都存在于回忆,但我们仍然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爽朗和不拘小节,甚至可以闻到出自他手的别有一番风味的串串的喷香。我们看着回忆中总是憨憨笑着的父亲,不知不觉,眼角一片湿凉。
总体来看这是一部温馨的影片,虽然影片开头父亲离去的噩耗是一座巨大的冰窟,为整部影片笼上灰暗的色调,但可乐的出现缓和了母女间的矛盾,间接促成了青春期爱情的发芽,让原本冰冷的情感世界渐渐升温,让原本暗沉的天空多了一抹亮色,那抹亮色又逐渐晕染扩散,终使天光明媚。
“愿此生想再见的人真的会再见。”
再见,不是告别,而是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