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非同寻常的复仇事件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总结一下剧情——父亲为女儿追凶复仇,最终发现女儿是自杀。
整个影片剧情交织了父亲追凶和女儿东京日常生活的场景。
追凶方面是很辛辣的味道,不断使用冷色调,对立的画面结构,在奔跑、打斗、破坏以及制服。主体在于父亲对于最大概率杀死女儿凶手的复仇,但是凶手是有钱人的儿子,此时不断感叹有钱的无所不能,让反社会的少年一次次躲开法律的制裁。当然,除了钱之外,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母亲的保护。反社会少年一次次暴行的变本加厉,一次次的嚣张跋扈,一次次的懦弱逃避,都是来自于他可能的逃脱。一方面他其实并不敢确定母亲会不会来帮他,另一方面他控制不住自己心里的施暴欲望。在回避世界的无所适从的同时,少年投身于二次元,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可否定,影片中对于二次元的场景给出的配乐都是压抑的,带有一种对二次元的刻板印象,但是这可以理解为导演为了服务内容的一种表达。少年在一次次角色扮演中寻找自己的栖息地,如果说,反社会人格作为一种疾病在没有及时干预的情况下会生根于内心,少年已经习惯于和这种心理相处,他在现实中的反应是不断施暴,不断逃避。
说回来父亲,作为父亲在第一时刻听说女儿的死亡,他是在追凶的过程中。他绝望,痛苦,想要凶手付出代价。而后,他说,自己这辈子就为了这一个女儿。女儿从小就很懂事,他经常出海。那么他对于女儿的是爱吗?我觉得,更多的是责任吧。因为责任,他把女儿养大,因为责任他送她留学,因为责任他为了女儿追凶。影片中不断有人问,你真的爱你的女儿吗?他回答不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差点使女儿死亡的帮女儿降温方式,他教怕水的女儿游泳,他一次次努力的出海打鱼。他只是在遵从内心责任感告诉自己的,这是我女儿,我要对她好。但是因为没有爱,他不知道他对女儿的好,在女儿心中不一定是爱,也可能是一把刀。父亲追凶中不断的得知女儿在东京的生活,颠覆了原本他心中女儿的模样,他没有关心过,他没有在意过。他一直追寻着他认为的凶手,是一个看上去,为了爱女不顾一切的父亲,直到最后得知真相,放走少年。他才发现自己其实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之一,可能是捅刀最深的凶手。
对于孩子有着表面上的爱的并不只有死去女孩的父亲,还有反社会少年的母亲。她知道自己是在一次次包庇自己的儿子,她这么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对儿子有害无益,但是她有着一种保护儿子的责任,如果不这样做根本不像是在爱儿子。影片中,她把自己比作母狼,只有动物对于子女的保护,不是爱,是责任。
死去的女孩是影片的核心。从她的日常中可以看到她展示给东京的模样和她内心的想法,她渴望别人对自己无限的爱,于是走向了极端。因为店长给不了她无限的爱,甚至有把她当作替身的嫌疑,她直接扯下耳环离开,要让店长的心里永远记得她。反社会少年原本对她也是无限的爱,他对她表达爱意开启于扯掉自己的牙齿,鲜血象征着忠诚,最后少女用十七刀献出了自己的忠诚,也是陷入绝望的最后一步。少年的不信任只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直懂事的女孩,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她没有办法用爱造句,在捅了自己十七刀之后,看着最后的喜欢离开,她爬进最温暖的壁柜,用鲜血描绘再也看不到的太阳,与童年的日子不同,她画了七八个小时而已。
曹保平这部犯罪影片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在于家庭,可能有的人无法理解这一切,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得不到自己期待的爱,他们仍然在寻找等待自己的太阳,他们不是个例。可是,天已经黑了。也许影片并没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也没有非常尖锐的直击痛点,但是它讲了一个一些人看不到的东西,一些人真实经历的东西。
要记起生活高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