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荒谬成为常态,清醒就是一种罪过







看完原著以后真的觉得电影拍的挺好。
当荒谬成为常态,清醒就是一种罪过。就像电影里执着于寻找真相的马哲,即使「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真相早就确定,但马哲却始终认为案子太“寸”了,他无法理解疯子杀人背后的动机,也不能接受「命运本身就如此荒谬」的事实。荒谬的世界里一切都没有答案,就像疯子杀人本身就缺乏逻辑一样。可是马哲最终也没能理解这种荒谬,于是他选择杀死荒谬的根源,杀死疯子,也取代了疯子,成为了荒谬。
很多人认为杀死了疯子后的马哲到底还是疯了,就像原著中他最终被诊断出精神问题送进精神病院一样。但我倒觉得马哲并没有疯,在荒谬里只有清醒才会被当作疯子,因此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尾。电影里马哲终于在掌声中拿到了此前一直不能确定的三等功,但又生下了一个概率只有10%的“疯子”。到此,当一切不确定被确定,电影结束,但一个新的轮回又好像被开启。
关于河边的「错误」究竟为何?是SM里痛感与快感的模糊?是诗歌无法改变的禁忌之恋?还是不能被大众所接纳的异装癖?抑或是孤僻孩子那不合时宜的“发声”?这些到底算不算是错误?又是谁犯下了错误?这些问题远比凶手是谁更加值得去思考。也许所谓河边犯下的错只是被某个疯子恰好撞到的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那些与你我无关的意外。而疯子又是谁呢?是被马哲杀死的疯子?还是“发疯的”马哲?又或是潜藏于深流中的狭隘「时代」?
人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总是想要追根究底,就像马哲期寻真相执着于破案,又像是场灯亮起后,以上帝视角试图寻找剧情叙事背后逻辑的观众。或许真相并不重要,就像电影海报里的“没有答案”,和原著里的“事物总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可真实永远都是一位处女,所有的理论到头来都是自鸣得意的手淫”,我们都应该允许标准答案里存在着例外。相比原著,电影里将很多“发疯“与“荒谬”的状态意象化了,门后世界的空中楼阁与残桓断壁,残缺不全又被完整拼好的拼图,现实与梦境交融的雨,马哲夫妇餐桌边的共舞,还有搬到影院舞台办公的刑警队……总体来说还算是一部挺有意思值得二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