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结局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首先关于结局核心小宝子是否合理
明朝户籍和科举制度的问题这个确实不够了解不谈,仅从小宝子的形象塑造和剧情安排来看我认为是合理的。小宝子的动机不是替友复仇而是申冤正道,论语才是这个剧中的强烈动机,而小宝子动机的核心就是那句吾道一以贯之。
从剧情塑造来看小宝子是一个从小在妓院长大,不受礼教规矩影响,又天然道德水准高于常人,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这个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并非他经历了陆家惨案后想为救他的陆不忧报仇,而是他在枯井求生的过程中读了论语。在读论语之前他只有朴素而野生的“善”没有“道”,一个天生道德水准高于旁人的人,得了圣贤书的教诲一朝悟道,因此要以不惜自毁的方式为陆家申冤,这讲的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悟道后甘愿为道自折于污泥的故事。
由此引申而来的问题是,是什么打动了宋辞?为什么宋辞必须死?
宋辞早早察觉到魏是凶手,原本准备静观其变看个热闹,与魏交谈后甘愿为他入局甚至身死,因为宋作为读书人而且作为曾经的究极学霸自然也有自己的“道”。宋的道是自身蒙冤下的尽力而为,宋的道既有以自毁的方式甘做典史帮助他人申冤,也有面对无头之冤时的自保,自保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不是)。就像他自己所说一半是活人一半已经死了,但因为是尽力而为所以终究是要自保的(为人民服务的)。而魏的道是面对他人冤屈的杀身正道,既杀自己也杀罪徒完全不留任何余地。虽然在这里宋只知魏是凶手不知他是小宝子,但打动他的是魏直接点出了他心中最大的冤,有头的冤要报,无头的冤也要报。这里显然魏的道更大更狂热更纯粹,两相较下宋的道弱于魏,他被打动了也甘做魏的卫道士以身殉道,毕竟对于封建礼教下的读书人来说道高于一切,自然也高于人命。这里宋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且把问题交给了曲三更。这个安排是巧妙的,因为曲三更是捕快不是读书人,他还没有道,但他已经开始看论语了。
因此仅从冤与仇的角度去审视大结局人物动机是一定不符合逻辑的,但从冤与道的角度去阐释的话全剧是有完整论述的。能够同样加入讨论的包括王夫子,土鸡,以及宋受到牵连自杀的同乡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未完,懒的话也可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