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哪有不疯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人哪有不疯的,没被击中罢了。
四月份被 #电影河边的错误 那张有呐喊感觉的海报吸引,开始等待着它的上映,今天有幸能够参与到 #广影协观影团 的活动。初识魏书钧导演,还是在两年前的《野马分鬃》,看完电影后我写下了这么一句“承认‘有些电影注定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但并不完全认可。世界之大,不必着急拒绝大众,电影也决不是小部分人的狂欢!”而这次,它开始走向大众,但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在抽象缓慢的叙事中,放弃对真相的探寻,把思考的广度还给了观众。

努力忍住没有点开各种解读文章,看完之后想要梳理,但好像都是断断续续的片段,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我看完第一反应,这讲了啥,仔细品味,细思极恐。有过无数的设想,但最后我更倾向于这一切都是马哲精神世界构想出来的。
长镜头揭开了影片的序幕,戴着警察的帽子,拿着自制手枪的小男孩,在一栋破旧要拆的楼里,推开了一扇又一扇门,可走廊尽头那一扇门的推开却差点让他坠落。此时的小男孩就如一开始执着于寻找真相的马哲,抽丝剥茧的寻找到一个又一个的证据,但也是这些证据,让他逐渐陷入崩溃。
本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雨水连绵的南方县城,冷色调的画面更添神秘。悬疑探案的例牌操作,证据链总有那么一点缺失才可以在迷局中引着观众一步步往下走,每一次“水”的出现,好似能冲开迷雾带来一丝清明,却又将人引入更深的迷障之中。不同的是,这次却逐渐走向失控。
将刑警队的办公室搬到了废旧的电影院,舞台上整齐摆布的办公桌,放映室里的放映机和堆叠的胶片铁盒,此时特写给到马哲手里拿着的几格胶片——一个男性的身影。画面好似还在现实中,但一切都好像在告诉我们,好戏即将开场。这里不得不提到该电影选用了16mm的胶片拍摄,除了审美追求中的独特质感,更在灰暗迷离的胶片质感和手持摄影微晃的镜头中,将人带入一个荒诞意识流的世界。
一个与案件毫无关系,但却又贯穿全片的“乒乓球”,局长爱打,大家陪着局长打,不吃午饭也要打…在第一次确定了疯子就是凶手的时候,领导特地召集大伙在荣誉墙前合影,摄影师碰掉了乒乓球滚到了马哲脚下,乒乒乓乓的声响叩开了马哲混乱的思绪。陪领导打乒乓球的过程中,伴随着一记扣球,马哲谈起自己在云南立了一个三等功,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找到证明材料,直到,散落一地的乒乓球出现在银幕中的开奖画面。这时我好像开始怀疑,“疯子”会不会就是马哲,他在精神中构造出来一个个犯罪空间,他努力寻找真正的凶手,企图将证据链都串联完美,会不会就是他未能在云南获得的三等功,造成了他的“疯”。
一切都只是怀疑,但后面发生的一切好像都在为观众提供有力的证据。产检时,检测出孩子具有基因缺陷,白洁提出“父母都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此时的马哲呆呆站在一旁,愣了一愣才跟着妻子走出去,那么,他们夫妻真的都没有这方面的基因缺陷吗?或许未必。
出院后的许亮为马哲送上的锦旗,此刻我们从马哲的脸上看到难得的笑容,可随着“砰”一声巨响,许亮一跃而下精准砸在马哲的车上,他获得了最终的解脱,也将马哲逼向崩溃、走向疯癫。从妻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哲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他安排好了自己的人生节奏,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怀孕,甚至可能什么时候获得嘉奖,可唯独这件事脱离了他的安排。这场案件中,婆婆最终获得了受虐的满足;王宏可以和情人在诗中相伴;小男孩终于见到了凶手……受害者们站在河岸边嘲笑着马哲,一切都好像与理性的认知不一样,摄影机燃起的熊熊大火如同马哲此刻混乱的思绪,
沉浸在其中的马哲,依旧在寻找凶手中寻寻觅觅,“疯子”更是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符号,充斥着他的生活。照相馆柜台前,他从别人口中“模糊不清、没有焦点”的照片中清晰看到了疯子;小饭馆里,循着笑声他看到了坐在角落傻笑的疯子;破庙里他认为自己处决了疯子……直到他终于站在了领奖台上接受表彰,获得了心心念念的三等功,可所有的一切好似都在告诉着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的。未发一枪一弹的配枪、完整无缺的拼图、还有梦幻般暖黄色调的一家三口画面,重要的是,孩子如同他与疯子第一次见面一般,在水里一块一块的摆放着玩具。
河流无声,平静的河面惊不起一丝惊涛骇浪,但它见证了河边发生的一切,马哲在河边做着与疯子同样的动作试图走进疯子,疯子穿上马哲浸湿的外套,完成两个人物身份的交换。马哲以往的认知被“疯子”所摧毁,他试图用自己疯狂的方式审判疯子,可他最终也成为了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