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皇帝

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是讲乱世的。
乱世有佳人,乱世也显“患难真情”,想起《倾城之恋》:若仗不打,城不塌,白流苏做梦也没想过能厮守终身,而代价是“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张爱玲的才情名声本身就是在乱世里生长的,嫉妒的人也只能怪“生不逢时”,太平淡。有时想,生在和平年代,幸还是不幸?枪弹灾难,是不是会过得更有趣些?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辈子是在改朝换代中度过,那又是怎样的一生?
还未记得母亲的样子,就被带走成为万年皇帝;还未成年懂事,帝位被黜了复辟又黜。他是紫禁城的主人,也是最做不了主的,尽管如此年轻的溥仪还是要过着“不知道哪天会被杀死”的日子,心爱的人相继被夺去。片中约翰斯顿讲的一句话直接把事情拆穿:紫禁城 “供养1200个太监、350名侍女、185个厨师,只是每月买20张貂皮,每周买三千只鸭,还有850名侍卫和内务工,再加上一个内务大臣,都只关心一件事:填饱自己的肚子。”
风雨突变,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出现怎样的打击。而主人怀念旧居,皇帝想起统制,这并不奢侈。至少电影里面是这样描写的。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假皇帝、叛国贼,一个天子的身份,怎容得起这些罪名。一朝天子在边境改造,灰头土脸,低声下气,叫他忘记最初的身份好,还是记得好?更加残酷的是,电影没拍出的,现实中的劳动改造,谁知道会是怎样的?还有没有贵人相助?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
电影的结尾太过电影化,不过真实中溥仪一定也曾重返故宫,如任何一个游客一样不被认出。三岁第一次登太和殿,昔日家园,如今被千百万人参观碰摸,宝座对他来说,也再触不到。那光景应比“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更伤人吧。
61年是末代皇帝一生的时间,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太短了吧。却在这短短61年间,一次接着一次改头换面地变。在电影中我们同情溥仪,应该想到,和他一起伤痕累累的,应该还有更多人,包括这个国家本身,她的身份:清帝国、军阀、民国、傀儡满洲国、共和国……包括电影最后对文革对红卫兵的刻画,对监狱长下场的安排,西方导演的用意应该不只还原历史那么简单吧。老年溥仪看到大幅大幅的领导人头像照片被朝拜,心里是不是在与自己对比——究竟谁更像皇帝?
电影本身,并不如历史那样震动人。历史太大,在时空中跨越,必要摆出“大片”的气势,又得大中捉小,这并不像导演拍《巴黎最后的探戈》、《梦想家》小里显大那样得心应手。工夫费了许多,但一不小心就落了俗套,比如上文提到的结尾,红领巾已经够拖沓,竟然后面还有一幕……如果《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结局后阳台的那一幕是回归电影的“漂泊”的主题,那么《末代皇帝》中最后的导游介绍又算什么?使电影看起来更加好莱坞?怪不得拿了小金人。
说到西方对中国历史了不了解的问题,我认为历史片就该别人来拍,除去怨恨和傲慢,客观有时比了解更重要。不管怎么样,《末代皇帝》是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需要补习的一课。
乱世有佳人,乱世也显“患难真情”,想起《倾城之恋》:若仗不打,城不塌,白流苏做梦也没想过能厮守终身,而代价是“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张爱玲的才情名声本身就是在乱世里生长的,嫉妒的人也只能怪“生不逢时”,太平淡。有时想,生在和平年代,幸还是不幸?枪弹灾难,是不是会过得更有趣些?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辈子是在改朝换代中度过,那又是怎样的一生?
还未记得母亲的样子,就被带走成为万年皇帝;还未成年懂事,帝位被黜了复辟又黜。他是紫禁城的主人,也是最做不了主的,尽管如此年轻的溥仪还是要过着“不知道哪天会被杀死”的日子,心爱的人相继被夺去。片中约翰斯顿讲的一句话直接把事情拆穿:紫禁城 “供养1200个太监、350名侍女、185个厨师,只是每月买20张貂皮,每周买三千只鸭,还有850名侍卫和内务工,再加上一个内务大臣,都只关心一件事:填饱自己的肚子。”
风雨突变,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出现怎样的打击。而主人怀念旧居,皇帝想起统制,这并不奢侈。至少电影里面是这样描写的。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假皇帝、叛国贼,一个天子的身份,怎容得起这些罪名。一朝天子在边境改造,灰头土脸,低声下气,叫他忘记最初的身份好,还是记得好?更加残酷的是,电影没拍出的,现实中的劳动改造,谁知道会是怎样的?还有没有贵人相助?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
电影的结尾太过电影化,不过真实中溥仪一定也曾重返故宫,如任何一个游客一样不被认出。三岁第一次登太和殿,昔日家园,如今被千百万人参观碰摸,宝座对他来说,也再触不到。那光景应比“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更伤人吧。
61年是末代皇帝一生的时间,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太短了吧。却在这短短61年间,一次接着一次改头换面地变。在电影中我们同情溥仪,应该想到,和他一起伤痕累累的,应该还有更多人,包括这个国家本身,她的身份:清帝国、军阀、民国、傀儡满洲国、共和国……包括电影最后对文革对红卫兵的刻画,对监狱长下场的安排,西方导演的用意应该不只还原历史那么简单吧。老年溥仪看到大幅大幅的领导人头像照片被朝拜,心里是不是在与自己对比——究竟谁更像皇帝?
电影本身,并不如历史那样震动人。历史太大,在时空中跨越,必要摆出“大片”的气势,又得大中捉小,这并不像导演拍《巴黎最后的探戈》、《梦想家》小里显大那样得心应手。工夫费了许多,但一不小心就落了俗套,比如上文提到的结尾,红领巾已经够拖沓,竟然后面还有一幕……如果《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结局后阳台的那一幕是回归电影的“漂泊”的主题,那么《末代皇帝》中最后的导游介绍又算什么?使电影看起来更加好莱坞?怪不得拿了小金人。
说到西方对中国历史了不了解的问题,我认为历史片就该别人来拍,除去怨恨和傲慢,客观有时比了解更重要。不管怎么样,《末代皇帝》是生在和平年代的人需要补习的一课。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