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观众对《河边的错误》的简单看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艺术成分过高,只看一遍很难完全看懂。先从最直观的角度去分析,这部电影纯胶卷录制,在现在这个时代显然是十分大胆的。同时,也得益于这样的拍摄方式,对上世纪末中国的环境表现更加接近老照片所反映的,更有年代气息。而且本篇胶卷的色彩风格更偏向蓝调,所有天空都几乎是过曝的,看不出太阳,云和天空的变换,灰蒙蒙的一片,给全篇定下了阴郁的基调,而片中重复出现的暴雨也在进一步压抑这种氛围。胶卷摄影的特性也使得电影画面整体较为模糊,有时会丢焦,这让画面的细节较难掌握却使得观众更容易注意画面构图以及人物的动作神态,更好地沉浸入故事氛围。从故事上面看,很难说整个电影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整部电影的情节并不完全连贯,每一段情节之间的故事会被省略,而被省略的具体是什么只能通过下一段情节提供的信息去揣测。但是同时,整部电影中存在大量情节矛盾之处,并且大多视角都是通过男主角马哲自己去观察得到的,很难不去想这些矛盾的产生与马哲自身精神状态之间的联系,并去怀疑情节的真实性。透过大量留白以及情节的矛盾,让剧情发展方向和想象空间进一步提升,同时,电影中大量类似if线的剧情以及各种不同人性格以及行为的复现和隐喻更加深了整个故事发生的宿命感。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这个故事的谜底到底如何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再现当时中国社会芸芸众生真实的生活状态:1.好大喜功的少作为甚至不作为的警察局的上司。2被不健全完善的法治体系伤害的异装癖男子许亮。3.被村童扔石子欺负的傻子。4.渴求爱情却被家庭所束缚的宏与玲。5.甚至独自承受各方压力的马哲。纵观整部电影,探讨比探案更多的是“活着”的问题。1.什么样的人应该活着?2.怎样活着才算活着?3.死对活着的人的意义。但是电影中的答案似乎都是以死回应。爱而不得的宏玲两人,用宏的死来证明这份爱情的坚定纯洁。异装癖许亮的死似乎是对这个不够包容的社会环境对“异者”深深恶意的歇斯底里,这份恶意甚至不容他一丝辩驳便定了罪,最后,死成了他反抗最后的呐喊。傻子的死,像是讨论生命本身的意义。从诞生之初便要带着苦难过完一生的人生,到底谁来负责?马哲杀死了傻子,却也让妻子生下了傻子,这个矛盾很难回答,也许就像草草结案的河边凶杀案一样,没有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