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藏轶事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行藏》轶事 第一集上线
第一次听到“行藏”这个名字,好像应该是2017年,大家因为在救援领域多年的相知相识,彼此间都有一种莫名的默契,所以这是一帮有“情怀”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为了“情结”的事儿,算是“几拍即合”了,能记录下那些个老故事也是一种缘分。但是那个时候我的父亲患病,要侍奉左右,不可远行,知道2018年剧组开机,我都没办法去跟随第一段的拍摄,确实很遗憾。
后来素材我是看到了的,粗剪的景色很好,但是随着大家对片子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从一开始的风光无限好,逐渐的转向加入人文及一些情绪的叙述,也得益于关心行藏纪录片的行内知己,把行藏第一季逐渐描绘的丰满。在后来不断地碰撞中,我们更希望行藏是承载不同灵魂的载体,每一季的都应该有行走在藏地的新感触,并且每一季都会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因为故事还在继续,你,可能是下一个行藏线路上的主人公。
带着这种不断剥离又不断契合的纠结,肯定后否定,否定后哪天忽然因为一个念头又肯定,纠结往复中素材不断地增加,念头不断地更新。于是有一天尹恒进入到行藏的“精神世界”(以下称小楞)。为什么叫她小楞,可能是藏地的蔚蓝天际中不断划过的矫健或者是收音机里没完没了地“瓦蓝蓝的天上飞老楞”,顺理成章的“小楞”问世。
其实在见面之前,我们都只能在线上沟通,因为疫情并没有结束,2021年都还是很紧张的,不过因为彼此间很熟悉,沟通起来倒也很简单,此时的情怀又被点燃了,约定了出发时间,大家伙儿奔着成都去碰头儿了。
与之前的拍摄计划略有不同的是,这次拍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小楞的故事融入到之前的思路里,把真实的小楞融进真实的317,行藏行藏,不仅仅是身体和眼睛的行走,而是人,对于我们这样的团队来说这很有难度,既要表现小楞的初元世界,又要表现治愈系的线路,还要看到藏地的普神,不过好在小楞已经过了很丧的时期,本次只是还原她的初始原貌,讲真,她还真差点坐上轮椅,这里讲的不是故事,是她真实的那部分。直到马尔康,咖啡馆里的小憩,才成为本片的精神转折,实际上,人的崩溃和逆袭或许只是一瞬间的抵抗或者和解吧,有的人没有抵抗过去,显然,小愣是自己走出了逆境,行藏就要给人带来这一点,眼界打开以后,就不是自己看世界,而是站在外面看自己。
三年的辛苦积攒,直到拍摄收官,这个过程参与进来的很多朋友,大家伙儿没有昂贵的器材,也没有金主支持,完全凭着热情,曹老师一力承担着,可能是因为曾经军人经历,拍摄线路上会看到纪念红军的情节,对老一辈拼争换来的和平,我们似乎有责任传承这些精神,这也是不可能磨灭也舍不得丢掉的,应该说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不让人看到呢,甚至在寺院都会看到这些痕迹,由此,我们在红色题材上达成一致,藏地的发展中不可磨灭的部分要让更多人知道。
一直以来的拍摄还是很曲折的,气候多变,时间在走,风霜雨雪都和之前拍摄时期不同,所以同一个场景下看到的没有一次是一样的,对后期制作来说挺虐的,这个要感谢我们的后期制作团队的努力。
说实话,我们一路拍摄而来,脚本也在不断跟进,不断修改,遇到瓶颈就整夜整夜的聊,边回忆之前的素材,边研究下一阶段的拍摄点,真实聊到头炸,然后总能有一个光亮突然出现,所以在拍摄完成时,才完成了脚本的完整文字逻辑语境,可以说字字珠玑,对撰稿的笔仙儿来说,那可算是开创了一个“行藏纪事体”。据此,才有了《梦引天路》这个词儿。而且,这三集的内容浓缩的都恰到好处,每一集都有突出表达的内容,会看到羌寨、红色线路、神秘岩画、唐卡绘画、德格印经院、手工业者,地质盛宴等等等等,较为完整的317沿线出现在三集的推进中,这里不剧透了,大家可以关注上线后的影片。
其实我们是幸运的,无论是路上质朴的老妈妈,还是各处寺院的修行者,甚至是路上骑行和磕长头的人们,大家都在路上,大家都那么善良,而我们也和他们一样,都是一个奔向,那么行藏的真实就是那一时,那一刻,我在那里,而你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