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如磐石》应该改名为“震惊,坚如一坨屎”。

如题,张大导演这次号称删改了四年的大作《坚如磐石》,就是一坨屎。
众多媒体不遗余力去挖掘故事背后的真实事件,网络写手或为了蹭流量、或为了巴结、或为了标新立异博眼球、或为了赚个三瓜两枣,近期是铺天盖地写这部电影的。对于这些,李白不作过多评价,只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说说为什么这是一坨屎。
首先,电影不好看,就怪审核的。这些舆论都是垃圾,虽然这样说打击面过大,不否认伤及无辜,但那些一个劲说《坚如磐石》如何的不易,为了上映做了多少改动的人,包括张大导演自己,扪心自问:实力不够、电影不好看就让审核背锅,是一个爷们该有的态度吗?
让观众去挖掘故事背后的“精彩”故事,前提是你这个故事本身就要有价值。一坨屎有什么可挖的?是去挖纪晓岚的微表情,背后细腻又冷酷无情的腹黑操作、还是挖周冬雨那尴而又尬的爱情,一招被混混毙命背后的惋惜?亦或者是挖雷什么音那看似故作深思的表情后辈空洞的正邪对立矛盾?还是挖黎老板在产妇面前运筹帷幄打电话遥控指挥背后的父爱共情?
狗屁啊,整个电影就是不知所云,起码的剧情逻辑都混乱不堪。
动不动就演员拍摄某个血腥场面,尺度过大,吐了,动不动就哪个细节,那个台词做了更改,失去了“力量”。拜托,这些都是基本功好不好,张大导演有这个功力的,他不是新人,他是电影江湖的大佬,有这个能力把电影打磨漂亮,但他没有那么去做,就该骂。
一味靠写手、水军来混肴视听,企图掩盖这部作品的质量低下,这和纯商业骗子陈某诚上一部叫什么名字的,潜水弄死女友的那个电影,有什么区别?制造话题宣传一坨屎,恶心啊。
其次,任何电影都允许BUG,也允许瑕疵,但总该把观众当回事吧。一个导演做不到一直进步,至少不要大退步呀!
张大导演的《红高粱》,耀眼的太阳的象征意义;《菊豆》中染坊五彩绚丽的颜色展示的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象征;《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展现的中国建筑审美,镜头从上往下推进带来的视觉震撼;《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面凌厉的打斗毫不拖泥带水,《有话好好说》里面姜文和李保田餐桌上对话的时候,镜头不断切换,各种角度对着脸拍,配合远近距离来呈现演员的心理活动,堪称大师级教科书镜头语言......等等等等,张大导演是有能耐的,对于中国社会,尤其底层人物,细节捕捉得特别到位,而且表达的也相当准确。
但是到了《坚如磐石》,有什么???
是传统颜色的文化内涵呢?还是码头轮船的灯光?
除了暗藏机锋的官场对话,还有什么值得去细思的?而官场,坦白讲,张大导演不擅长,他丢了自己拿手的东西,唯一的亮点是那根棒子,以及哑巴厨师无情又合理的一闷棍。
周冬雨拉着雷某音在床上躺下来休息,硬是要拍成一种他们马上要做爱的错觉,这点小聪明真 不该出现在张大导演的作品里,丢份。爱情也是强塞给演员的,他们彼此的眼睛里就没有对方,谈个JB恋爱,很假的好不好。
至于去扒故事主要人物之间的过往关系,官商怎么勾结犯罪,又怎么相互算计企图掩盖罪恶,这些都是类型片的基本套路,有必要装腔作势拍那么复杂吗?
简单的故事未必就要复杂化才显得水平高。就像《有话好好说》,餐桌上的姜文、李保田对话,就特别简单,但浑然天成,难点在于心理活动,张大导演的镜头直接能把观众带进演员的内心世界,这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就是导演功力的体现,也是电影作为艺术而存在的特有价值。
哪怕是《十面埋伏》,烂到不能再烂的故事,至少还有精美的画面,花花草草、长袖击鼓、听音辨位等可圈可点的东西,配得上艺术两个字。《坚如磐石》有什么?
那个富二代产妇,一定是很有背景,才能拿到这样毫无作用的角色,恋爱脑接近白痴,偏偏要在酒店生孩子的时候,强行加入孩子没有心率呼吸,来暗示一波“好人好报、恶人恶报、后代遭殃、赎罪换取后代平安”这种无聊的宿命价值取向。
审核?《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风中有朵雨做得云》、《暴烈无声》,这些都是案件改编,尺度不会比《坚如磐石》小,但人家都能过审,也拍出了真情实感,虽然也有BUG和槽点,但不影响整个故事的精彩。要说社会的无情和人命运的悲怆,还有张大导演老师的《变脸》、《百鸟朝凤》等值得细细回味。
《坚如磐石》算什么?大制作爆米花式的爽片,抱歉它踩不中观众的爽点;艺术片聊点人生意义和情怀,抱歉它隔靴搔痒无病呻吟;悬疑片推理片有逻辑,抱歉它不如看一份卷宗来得真切。至于它要表达什么,它好像说什么但其实什么都没说,就是一坨屎而已。
这样的电影,应该让它的票房少一个零,才能换来真正的影视繁荣。就应该毫不客气批评它,才能让从业者真正去用心做好一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