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看《志愿军》

上映之前陈凯歌本人以前就有许多黑点,加上之前的志愿军小丑海报被骂得不行,这导演自己端的锅没人替他背。
电影风格是早年苏联和我国主旋律的全景式战争片为主干,交待了战争的全景,140分钟从战前一直到第二次战役结束。
比《长津湖》明显强的地方就是交待清楚了很多战争的脉络,苏联对出兵的态度,更具战争全景概括,问题就是人物过多,人物姓名字幕和战略图又过得太快,部队番号和人物观众往往记不全,其中有的演员还在《长津湖》出任过角色,虽在本片中只是客串,但角色安排又不同,看脸容易记混。要是不了解志愿军历史的观众会看得比较蒙圈,其实只要人物字幕过慢点,甚至删减一些人物不出场,把出场的人物控制数量描写多一点,战略推进慢一些,战略图加上传统话外音讲解,哪怕节奏会慢下来,但至少普通观众能看得更明白,这部电影观看补课需要的料太多。
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开拍就锁定二次战役松骨岭当作第一部的高潮(长津湖被拍了,肯定不当主戏),那么又拍全景式,时间上就比较赶,导致许多问题出现。
战争场面其实比《长津湖》更真实残酷,许多人露面不久就战死了,真正战场就是这样,没有长胜的战将,比如象《长津湖》钢七连长那 样,参与战斗又能贯穿几部的只是虚拟人物幸运儿,许多团长连长排长在一场战斗中就死去,观众连名字也没记住就结束了,但这也给影片的共情和人物艺术形象刻画大大减分,观众根本来不及了解建立对人物的理解共情,往往出现没几分钟就死了。这样来得快去得快,哪怕影像上表现得悲壮,但从当下观众的观影习惯来说根本建立不了连接,因此感染力大幅下降,只有熟知这段历史的观众才能来得及感慨。
战争的特效和细节也存在问题,比如第一场战斗戏中吉普车翻转得过快,特效失真,有几个特效场面过于追求子弹时间,在传统战争片中又显得过于动作商业片范,滥用子弹时间旋转就减弱了影像真实性。
在战争残酷性上,没有过多为影视效果堆志愿军人海战术,不至于象《长津湖》那样密集人海失实失真。相对于以往的全景历史电影,影片真正的高俯视大场面还是很少的,特写效果比如美国潜艇出水又有点太电子游戏了。在具体战术环节上,重要战斗表现了好几场,这样每场时间就很有限,不如《长津湖》的连级战斗那样有小团队代入感,虽然场面很残酷但带给观众的紧张感其实是不足的,遭遇战很残酷但看完记忆性不深。
松骨峰战斗是第一部影片的核心,战斗表现得还不错,但这场峰顶战斗牺牲幸存的主要人物在前面都没讲叙展开,导致悲壮感指数级下降。松骨峰第一场战斗后幸存战士的举手与联合国的举手发言这个蒙太奇衔接的挺好。
影片走的是集体英雄群像路线,拍了军、师、团、连的真实历史人物。
得之于全,也失之于全。整片最大的问题就是贪大贪全,大叙事想要,人物刻画和历史感也都要,真实人物除了彭德怀和伍修权描写较多外,虚拟人物李默尹、李晓等给观众的感觉并不够深入人心(不是表演的问题,是剧本角色的安排问题,主角职级很容易让人想像这是希望他的角色活到后面的二三部……),前面节奏慢,沙盘推演战略视图都有了,交待又不细致,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看完还是容易一头雾水。
全景式的战争片领域中,苏联的《解放》是综合表现最好的,《解放》为了解决大叙事外的情感代入特别设计了男一号茨维塔耶夫与女卫生员卓娅的情感线贯穿电影始终,这就象《长津湖》中的兄弟情一样,相较之下《志愿军》中虚拟的李默尹带来的情感连接就偏弱了。
也许陈凯歌这些编导是过于想拍一部历史性大作,又想在三部曲中把重点囊括,导致了电影结构和叙事中种种问题出现。
即使是这样,这部影片又展现了多场从没拍摄过的战役场面,还是值得观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