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前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刚好在看一本跟美国青少年女孩工作的therapist写的书(叫Reviving Ophelia),里面提到青春期就意味着在社会压力的印象下放弃真实的自我来迎合某些标准,以及在misogyny的文化环境下女孩意识到男人拥有权力,而她们拥有的唯一权力来自同意变成顺从的被追求对象。电影里的少年似乎正处于微妙的与青春期的交界,其中一些人还保有前青春期的纯真孩童气质:没有恐惧地穿梭在田野和大城市;哪怕被同学讨厌也要质问老师;对于同学近乎霸凌的行为也不往心里去(也可能是Akira本身就有点二…);对领自己回家的成年男子的性暗示似乎没有察觉,不用为了下意识地想要取悦而强迫自己,而是可以干脆地离开…但一些“长大”的阴影在逼近:那场校园里的追逐令人窒息,感同身受女孩儿对被强奸的恐惧;成年男子猥琐地试探,和诱奸不成时气急败坏的嘴脸(但性也并不都是恐怖暴力的,那一对拉拉女孩儿呈现出一种更温柔的,和以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和扶持为基础的性);在空无一人的房子里醒来,妈妈不在,伙伴也离自己而去时无可逃避的孤独感…一场台风天似乎推迟了长大的焦灼,也为一场青春期前最后的狂欢搭建了舞台,男男女女脱下衣服却不是为了性欲,只是赤裸裸地在雨里唱啊跳,感知与天地和身边人的真实连接。看电影时很疑惑结尾处的男孩为什么要自杀,后来想想可能是因为他一直是这群少年里最聪慧早熟和喜思考的,他敏锐地捕捉到变化不可避免地降临。有的人渡过了青春期与真实的自己和解,有的人将与真实自我的失联带到了成年,而男孩儿将一切结束在青春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