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肚子,像天鹅绒 ”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原创 公众号--魔豆酱影评 发布于2022-04-16 13:20
我第一次看《太阳照常升起》应该还是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当时沉浸于姜文诡异奇思的电影镜头语言与久石让流畅写意的电影配乐中,几个故事看下来津津有味但又似懂非懂,看了很多关于各种隐喻的解释,但是思绪仍然是零散的,当时我就断定,《太阳照常升起》是我一辈子都不可能读懂的电影。

但是恰巧就在上周的某个晚上,当我准备闭上眼睛结束一天的烦乱生活之时,这部电影突然在我脑中闪现,尤其是那句关键的------“ 你的肚子,像天鹅绒 ”,以及李东方对唐雨林否定这句话后,那一声猝不及防的枪声,联想起其中的几个故事,我似乎找到了一个能把几个故事串联起来的合理解释,我把它称作--“ 谎言与现实的矛盾性冲突”,然后四个故事(非线性叙事,其实就是一个故事)都在我的脑中得到了一个近似合理的解释。

四个故事结束的时间线定格在1976年秋,以李东方诚实而又困惑不解的那句“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紧接着一声枪响作为结尾,不管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顺序是如何,线性的结尾就是这样。
本来唐雨林已经准备不杀李东方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李东方因为一句“天鹅绒”而与突然降临的命运之神擦身而过呢,有人说是触动了唐雨林自尊的敏感神经,我不否认这点,故事的表层就是这样,但是深层呢,我的理解为“某种被认定是不可揭穿的谎言被识破”:一个内心单纯的人,毫无防备地揭穿了“谎言”,然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们回到四个故事去重新梳理一下“谎言”在整个故事中的重要性,我会按照一个线性的故事结构去讲述。

1958年冬,两个素不相识的女子在西部荒漠中骑着骆驼前行,唐妻(孔维饰)滔滔不绝讲述与唐雨林风流浪漫的恋爱史,“疯妈”(周韵饰)则若有所思,一言不发,在一个分叉的路口,唐妻按照唐雨林的指示,沿着“尽头”的方向走去,“疯妈”则前往另外一个方向,至此,两人都奔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已经快要生产的“疯妈”来到了目的地,等待她的是一个在苏联女人口中叫作“阿辽沙”的遗物,中了三枪算是殉职,留下了很多遗物,而最让“疯妈”感到刺眼的就是来自三个女人不同发色的辫子,至此,她成了这个“阿辽沙”的遗孀。
而这个“阿辽沙”的中文名字叫作李不空,“疯妈”回忆着李不空追求她的画面,那些言语、那些赞美、那些承诺,在“三个辫子”面前,成了不攻自破的谎言,“疯妈”的人生回忆定格至此。

与“疯妈”面对爱情背叛不同的是,唐妻此时此刻已经在“尽头”与唐雨林相遇。

他们相互依偎,唐雨林(姜文饰)“赞美” 唐妻:-----“ 你的肚子,像天鹅绒 ”。

“疯妈”回程的火车经过的荒漠,唐雨林和唐妻正在举行盛大的婚礼,热闹非凡,似真似幻,篝火一不小心点燃了一个巨大的帐篷,在火车行进带来的大风中,帐篷随着火车飞舞前行。

“疯妈”在如厕时看到巨大的帐篷,忽明忽暗的光影中,恍然间诞下李东方,火车暂且停下,“疯妈”冲下火车,沿着铺满鲜花的火车道奔跑。




最终,她在铺满鲜花的铁轨中央看到了诞下不久的李东方。

她抱着刚刚出生的李东方站在火车车顶对着远处的即将升起的太阳喊道:“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天一亮他就笑啦,阿辽沙,别害怕。。。。。。”。

故事回到1976年春,李东方已经长大成人,母亲已经越来越脱线,各种出格越轨的事情层出不穷,李东方疲惫着帮助母亲解决各种事情,虽然没讲过父亲,但是特别渴望知道父亲的模样,在一次和母亲看似认真的促膝长谈中,母亲拿起一张缺少父亲头像的合照告诉他“你的模样减去我的模样就是你父亲的模样”。

篝火中,父亲的模样依然是个未知的谜语,我们看到的只有熊熊烈火和化成灰烬的回忆。



偶然的一次,李东方发现了母亲用挖出的圆石头建造的一个石头屋子,里面都是被母亲拼接好的各种“回忆”,这是母亲心中难以抚平的记忆与伤痛,但是屋子虽然牢固,但里面的物件终究是无法破镜重圆,李东方只是打了一个喷嚏,看似重新粘好的部件就全都破碎,恢复了以前的模样。
过去不论多么完整,终究是破碎了,在一个喷嚏面前,恢复了的“本来的面目”。
李东方受到惊吓,飞一般地逃离了母亲的“内心”。

1976年夏,这是一个永远湿漉漉的夏天,大学校园里,唐雨林和梁老师是好朋友,前者与唐妻结婚多年,也分居了很久,此时唐雨林也有了自己在这里的另一半“林大夫”,他们每次约会都是靠着唐雨林吹小号作为信号,日子本是一切风平浪静,然而一次看电影抓流氓的事件,则让这件隐秘的事情被人发现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好友梁老师。

梁老师误打误撞成了“摸屁股”的嫌疑人,于是在唐雨林似真似幻的洗脑下,脑补了一下自己的“犯罪过程”。

林大夫为了不让偷情事件东窗事发而撒谎,假装自己是“摸屁股”事件受害者(其实当天并不在广场看电影,而是和唐偷偷约会,才被梁老师偶然发现),并极力说服梁老师“承认”此事。

最后真相大白,梁老师洗脱罪名,但是在和唐和林的一次宿舍聚会之后,悬梁于学校“畏罪自杀”。

1976年秋,唐雨林被下放,和唐妻坐着拖拉机来到李东方的村子改造,接待他们的正是李东方,但是车开到半路,李东方听到有人喊他,赶到河边发现母亲的衣服整齐地随着河流飘向远方,而这套衣服正是母亲早上精心梳洗后换上的.

母亲早上看似“清醒”了,而面对清醒之后的命运,则是止步于这个秋天,而这套衣服正是父亲李不空的遗物。

唐雨林整天带着村里的孩子们打猎,忽视了妻子的感受,妻子竟然和李东方搞在了一起,而约会地点正是“疯妈”的石头屋子,翻云覆雨间,唐妻对李东方暧昧地说道“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

唐雨林找到李东方兴师问罪,李东方坦然面对,但是始终不解------究竟“什么是天鹅绒”。为了让李东方明白什么是天鹅绒,唐雨林踏上了去往北京的路途,但是并没有收获稀有的天鹅绒,反而是朋友的一席话让他决定放过李东方。
但是不巧,李东方也去往外地寻找,在最后一次出场时拿出了一块天鹅绒,对着唐雨林诚恳地说出了那句“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
然后,命丧枪口。
在我的理解中,四个故事其实可以串联为一个故事,而贯穿其中的重要要素就是不断出现的各种“谎言”。
“疯妈”、梁老师、李东方都是在谎言被暴露之时,直接或是间接结束了本该灿烂的生命,疯妈前期看似“活着”,实际上内心早已心如死灰,她活在过去,当她意识到破碎的过去再也回不去的时候(被喷嚏击碎的石头房子),就是她结束生命的时刻。
他们都是善良的弱者,因为谎言而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天鹅绒”作为唐雨林追求前妻的赞美,在背叛情感的现实面前也是讽刺意味十足。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电影镜头语言的解读加上一些个人感悟去浅显地理解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没有去详细写这个片子的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因为这些已经有不少人去解析了,不管对与不对,都是大家对于一个影片的个人理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一下相关的拉片解析。

其实提到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两部文学作品,其中一个是电影改编的原作《天鹅绒》,《天鹅绒》是作家叶弥2004年出版的短片小说,篇幅不长,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参考了这部短片小说的故事架构,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扩充了内容的篇幅。
电影作品与原作小说相同的核心部分都是对于“天鹅绒”的解读,但是关于李东方死前对于天鹅绒理解的最后陈述,两部作品是有所不同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原著作品。

另外一个是媒体提到不多,但是我看完之后觉得还是和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还是有一定关联性的作品,就是1926年美国作家海明威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人们经常提起的“迷惘的一代”就是出自这篇小说。
《太阳照常升起》乍看这个题目基调是积极的,但是海明威的小说最终呈现的仍然是一个欲望的悲观延伸,这其实和我看完姜文这版电影后的感受是一样的。

就像电影的结尾周韵饰演的“疯妈”抱着当时刚刚出生的李东方,站在火车车顶对着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呐喊的时候,看似是那样的积极与充满希望,但是这种呐喊在远处巨大朝阳特写的衬托下,反而充满了一种更加壮阔的悲凉感,看似新生命的降生是一种新的希望,实则是一种悲剧命运的再次循环,李东方和父亲的生命也都在不同的时代结束于枪口之下,李东方这个名字在这里面的隐喻其实还是很明显的。
当然,我看到的也只是我觉得可以串联起整个故事的一个脉络,很多的镜头语言还是值得反复琢磨,可能我三十几岁看到的是这些,未来,可能也会想到更多。
这,就是一个好电影存在的意义。
我是跳舞的魔豆,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字和内容,欢迎分享或者轻轻点击“在看”支持一下,每一次支持都将成为我继续创作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