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胡歌

我喜欢胡歌(闻善)拿着菊花站在白色柱子后面的这张剧照。画面饱和度低,加上闻善手捧百花站在画面一点,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敬畏感,对生者,更是对死者。当然,结合胡歌本人的气质,还能让人觉出一点疏离与寂寞来。而电影中的闻善就是这样一个人,与世俗的成功疏离从而在北京(社会)寂寞的普通人。 🌳《看理想》撰文“胡歌在这部电影里演我”,切入点还是闻善作为小人物代表身上的 憋屈、失败、与戏剧性绝缘,透明如空气,平淡如白水。导演刘伽茵的采访中也透露他就是想要书写普通人无戏剧冲突的日常生活。但看完电影后,虽然对于国产电影学会了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并且不用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呈现的选择很满意,但还是不很满意 ,这部电影显然还有极大提升的空间。 📒 电影是用镜头语言来叙事的,镜头可以呈现声音、画面、味道,文字一样可以制造并在现生活中的声音、画面与气味,但它与摄取现实的光线不一样。在这部电影中,文学性大于电影性 。简而言之,导演的表达应当依靠镜头而不是台词。例如“北京很大”,空荡的“大”和“挣扎”的小身体如何呈现呢?除了那个庞大的望京soho 去呈现人在其中的被挤压之外,北京高大的白桦树、红墙的宫殿、无处不在的高楼大厦、戒备森林的各类单位以及站上天桥一眼望不到头的车流于霓虹灯,何尝不是另外的更加细腻并且绵延无际的“大”呢?从主题表现上,另外一部电影,《不止不休》对于北京空间的呈现比这部电影好。 🌹导演认为的普通人就是一直处在被否定状态的失败的人,这个有关普通人的定义稍显狭窄。一个什么都做不好的人与一个什么都做好的人都可以叫做普通人,闻善是,其他人也是。按照导演的定义,闻善所遭遇的处境更像是被市场抛弃了,在市场需要与自我文学追寻当中,闻善的审美与社会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当然,导演不想触及这些面向也是可以的,只是这种试图抹去社会关系而专注于闻善及其周边人物, 琐碎的短篇故事的讲法,让这部“都市志异”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都轻盈了一点,对死亡的探讨和自我探寻都显得流于表面了。电影中说,一个不普通的人看久了也会普通,反过来一个普通的人,看久了也会觉得他不普通。这是因为进入别人的故事之后,我们对于“普通”的定义会有所改变。电影可以往这方面做,而不是单元剧般一个接着一个摊开给观众看。 🍃导演说:如果我是闻善,我一定尽可能地不要感受自己,尽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感受自己会很痛苦。闻善太压抑了,以至于失去了真正感受自己的能力。这句话有点前后矛盾吧?要治愈就不要设计太多深刻的问题,让他们成为故事的点缀就好;要深刻就不要只是浅尝辄止,在本就缺乏一条明确主线的电影中,散淡式样的故事会稀释表达的主题。 还不如一丧到底,在绝境中让我们这些局外人触底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