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I am Death, destroyer of Worlds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230904下午,没手术的时候,在万达二刷了,上次坐7排,视野满屏,但是响度太大。这次第8排,银幕没有铺满视野,但声音好接受了很多。一刷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受。在了解反转,听了那么多期播客的解析和荡科长的视频讲解后。二刷的趣味更多就在于对戏剧文本结构的解析,跟奥本海默那段感情关系对他对待原子弹立场转变的影响。
刚开场时,Strauss对于奥本海默初识那一段特别有意思,在黑白胶片的质感,演员脸部阴影和墨菲的差别演技下,一个自大到有点邪感天才的形象在银幕上树立得非常立体。本来我以为彩色是奥本海默主观视角,黑白是Strauss旁观者视角,综合展现主角的一声。没想到最终还是罗杰疑案的手法,非常巧妙。搞清楚了彩色与黑白的关系后,第二次来看,就感觉戏剧结构的铺排,或者说诺兰招牌的剪辑是多么巧妙。举个例子,在听证会上,奥本海默哀嚎,就没有人能来主持正义吗?黑白场景里大卫希尔就出现了,以上的片段非常多。
但到了最后,我才感受出,麦卡锡时代下,知识分子的观点要让位于政治立场,或者说观点会被别有用心之人用立场来胁迫的那种无奈与悲哀。而现在,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麦卡锡时代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尔东陈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