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历史警示——《奥本海默》

视频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2fbYI3PM0DYSwjlGZOuV3Q



今天聊聊美国 / 英国电影《奥本海默》。
片名Oppenheimer (2023)。



本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合著的《奥本海默传》(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原书书名直译就是《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
2015年,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的J·大卫·瓦戈购买了《奥本海默传》的版权,但该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陷入了多年困境。
瓦戈在疫情期间与他的老朋友制片人詹姆斯·伍兹见面,伍兹安排了一次与制片人查尔斯·罗文的会议,罗文转交了这本书给克里斯托弗·诺兰,最终瓦戈和伍兹被列为执行制片人。
促使诺兰决定执导这部电影的是一本奥本海默演讲集,是罗伯特·帕丁森在拍摄电影《信条》(Tenet ,2020)时给他的。本片也成为诺兰的第一部历史传记片和第二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迄今为止,奥本海默最显著的形象来自于1965年NBC的一段采访视频。他在采访中回忆起第一次核装置爆炸后的想法。
他引用了《薄伽梵歌》中的话:“现在我成为了死亡,世界的毁灭者”(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影片《奥本海默》长达三小时,从链式反应的粒子碰撞开始,带来了一部令人震撼的惊悚片。除了主人公思索负罪感外,全片没有放慢一丝节奏,描绘出奥本海默鲜活的内心活动,充斥着各种末日幻象。这是对人类的警告,也是对人类的控诉。


诺兰表示,他第一次接触到"Oppenheimer"这个名字是通过斯汀(Sting)1985年专辑《The Dream of the Blue Turtles》中的歌曲"Russians"的歌词:“我该如何拯救我的小男孩,摆脱奥本海默的致命玩具?”(How can I save my little boy, from Oppenheimer's deadly toy?)
《奥本海默传》多达700多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小时的《奥本海默》是一部非常简洁的作品。


诺兰痴迷于拍摄时间。
他在《信条》中反转了时间,在《盗梦空间》中将时间分层,在《星际穿越》中漂泊旅行,在《敦刻尔克》中以三种流速度过时间,在这部《奥本海默》中,他将上述几种方式混合了起来。

精彩的并不仅是故事本身,而是讲述故事的方式。
《奥本海默》可谓是人类群星闪耀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在戏中还是在戏外,都汇聚着无数耀眼的人才。
从戏里来看,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可谓是星光熠熠。他们中许多人是享有盛誉的奥斯卡影帝或提名影帝,他们出色的表演和深厚的魅力可以轻松征服观众,使人深受感动和共鸣。
而在戏外,这部电影聚集了上世纪最为顶尖的一群科学家,他们以独特的见解和洞察力推动了人类的科学进步,为电影注入了无限的灵感和深度。



影片开场的镜头为故事设立了预期,建立起了三重框架,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大学时期孤独困惑的奥本海默,也是未来的原子弹之父。
他盯着雨滴在水坑中泛起涟漪,联想起原子中爆发出来地狱之火,即使周围环境是宁静的大自然,也无法平息他内心的困扰。火花、粒子与奥本海默的研究交织在一起,这是他才华的视觉化表现。这种侵入式的思绪贯穿整部电影,特别是他在面对自己创造的强大力量时,尤为明显。
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 ,2011)将生命故事与天体景象相对比,诺兰也采用了类似的处理方式,将微不可见的原子尺度放大到IMAX的巨型屏幕上,展现如此微小的东西居然蕴含着如此大的破坏力。这是属于诺兰的《死亡之树》。


1954年和1959年两次政府听证会将观众带入奥本海默的过去,两次听证会都发生在广岛和长崎核爆之后。
1954年以褪色的色彩呈现,质疑奥本海默对美国的忠诚,1959年以黑白色彩呈现,前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路易斯·斯特劳斯成为听证会的核心,他原来是奥本海默的盟友,最终走向对立面。
1959年的听证会反映了1954年的闭门听证会,1954年的听证会则追溯了奥本海默的科学事业,从20年代、30年代的科研生涯,到1942年被招募加入曼哈顿计划。
两场听证会分别从罗伯特和斯特劳斯的不同角度呈现,产生了冲突视角,从而编织出奥本海默的完整故事。


电影本身就是一场审判,不仅审判了奥本海默,也审判了施特劳斯。
当然这不是影片的核心推动力,真正的发展动力是研制测试原子弹,这是全片最大的主题,占据核心地位。
在此之外,影片深入挖掘两个人的自我,最终达到了惊人的戏剧效果。奥本海默持续的悔意是潜在的暗流,而斯特劳斯多层次渐进式的表演更是取得无与伦比的效果。
在整部影片尘埃落定之前,故事在多个场景之间切换,奥本海默和他的团队在探索神的力量,不断突破各种阻挠,除了有重要的科学突破外,还有来自政府的意识形态调查。
奥本海默的故事并没有简单的答案,频繁的抽象画面传递了许多启示,震撼的视觉效果和引人深思的主题成为诺兰电影作品中的独特存在。


奥本海默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的聪慧在片中展现无遗。尽管他在理论研究方面卓有成效,但动手实验能力却相对较差。这一点在片中的求学片段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故事中,我们看到奥本海默对各种理论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宇宙的起源、量子物理学还是原子能的发展,他都怀揣着一颗理想主义者的心态。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和科学的进步,更是对人类未来的探索和贡献。理论研究多了,对什么样的理论都感兴趣,同时也会产生理想主义。
随着故事的发展,奥本海默逐渐深入了解了原子能的潜能,以及它所带来的巨大威力。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毁灭性后果。这种意识让他陷入了一种内心的冲突和道德困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本海默变得更加矛盾和复杂。他渴望实现人类的科学梦想,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审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


《奥本海默》像一个充满悔恨的记忆,奥本海默的脸上总是带着不安,即使他在强装微笑,给人的感觉也是充满困惑。他并不像是“见了鬼”的样子,而是一直都在看到鬼。
这不禁让人思考,他预见到基本原子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将自己推上一条伟大之路,还是永久地诅咒了自己。



大杀器诞生后,必然会产生军备竞赛。爱因斯坦、玻尔等一干老人早就看穿这个道理,但奥本海默被纳粹逼着,只能抢先在纳粹研究出原子弹之前完成工作。纳粹被击败后,他一度想停止研究,但已经不可能了。
正常人都不会把自己的安危寄托于别人的道德自我约束之上。即使现在和我们站在同一阵线的盟友,也未必不会在某个时间变成敌人。因此,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拥有足够的防御和攻击能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只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确保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保护自己的人民,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基本使命。只要人类没有天下大同,还存在国家民族,军备竞赛就不可能停止。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远程投射大杀器的能力,政客们才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这时你会发现,费米悖论是多么地有道理。


近70年后,2022年12月16日,美国能源部追认了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撤销了1954年吊销奥本海默安全特许权的决定。
《奥本海默传》的合著作者凯·伯德是普利策奖获奖传记记者,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我激动得无法自持。历史非常重要,1954年对奥本海默的所作所为是一次丢人的事件,是国家声誉上的黑点。今后,研究美国历史的学生们将能够读到最后的篇章,并看到在那个被形容为假象庭审的过程中,对奥本海默所做的并非是最终结论。”
而对于这次“平反”,作者也借着爱因斯坦之口进行了点评:“他们不是在嘉奖你,而是奖励他们。”在政客看来,科学家的名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永远正确。


《奥本海默》并不仅仅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传记片,还有着对于死亡和毁灭的思考。影片既关乎过去,更与未来息息相关。
在一场激烈的核试验中,夹杂着冷漠幽闭的安全听证会,关注人类命运的科学家被在乎面子的政客欺压,你会发现,人类竟如此可怕。
影片关于奥本海默在历史上的地位,但不管是他自己的看法,还是别人对他的看法,想要得出一个结论都不容易。


1.众所周知,诺兰对IMAX胶片拍摄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而IMAX并没有黑白胶片,为此,柯达专门开发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用于拍摄 IMAX 的黑白胶片。
由于IMAX 15-perf 70mm 胶片的尺寸较大,以及它在相机中快速运动的噪声,几乎不可能在摄影现场使用相机进行声音录制。因此影片中大多数对话场景是以5-perf 70mm格式拍摄,而不是全幅IMAX格式。
如果你选择观看IMAX或者HALO巨幕,记得不要买太靠前的位子。
2.奥本海默在地堡里说,他们将在1小时58分钟后知道炸弹是否成功。
电影中的三位一体炸弹爆炸时,影片正好播放了1小时58分。
3.电影的开头,当介绍J·罗伯特·奥本海默时,有人问他的“J”代表什么。在他回答之前,詹姆斯·达西饰演的帕特里克·布莱凯特答道:“没有代表任何意思。”电影中从未回答这个问题。
“J”代表的是“朱利叶斯”(Julius)。根据该电影所基于的书籍《奥本海默传》所述,奥本海默是以他的父亲朱利叶斯命名的,但他一直坚持认为“J”没有具体的代表意义。
巧合的是,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的中间名字也只是S,它没有任何特定的意思,并且正确打印时没有点号。
4.电影早期,奥本海默被看到正在阅读T·S·艾略特的启示性诗歌《荒原》。
这是一部混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寓言,涉及到再生、死亡、不育、停滞、疯狂的奥菲利亚自杀、人类持续摧毁整座城市以及圣杯的守护等主题。
电影以春雨滴落为开场,诗歌也是如此。
《荒原》的结尾,一个破碎的男人独自站在荒凉破败的海岸边,面临着不确定性,滴落的春雨落下,在一道精炼的火焰、光芒和雷声中结束。电影也一样。

5.奥本海默首次戴上他标志性的帽子和烟斗的场景与他的《蝙蝠侠》三部曲中布鲁斯·韦恩穿上蝙蝠装的场景十分相似。
诺兰表示这是刻意而为,目的是展示奥本海默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超级英雄,他的超能力就是利用原子能。
6.一次重要会议中,众人商议决定了原子弹目标清单上应该包括哪些城市。
诺兰最初的剧本中,美国战争部长亨利·斯蒂姆森将京都从目标清单中划掉,理由是京都对日本具有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但是,在诺兰于2023年7月20日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他从扮演斯蒂姆森的演员詹姆斯·雷马那里得知另一个斯蒂姆森排除京都的原因,是斯蒂姆森和他的妻子战前在京都度过了蜜月。因此,诺兰决定让雷马在剧本中加入这一令人恐惧的台词。
然而,自从电影上映以来,没有任何历史学家能够找到斯蒂姆森和他的妻子曾经访问过京都,更不用说在那里度过了蜜月。
根据所有的文件资料,斯蒂姆森确实是因为京都对日本文化的重要性而将其保留下来。

7.据多个消息来源称,为了保持奥本海默瘦削的形象,基里安·墨菲在拍摄期间每天只能吃一颗杏仁。
8.当被问及想将洛斯阿拉莫斯的炸弹取什么名字时,奥本海默嘟囔着“打碎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Batter my heart, three-personed God),然后说出了“三位一体”(Trinity)这个名字。
这出自于约翰·唐尼(John Donne)的《圣十四》(Holy Sonnet 14)中的第一句话,它涉及基督教教义三位一体。即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三个位格。

9.影片中的三位一体爆炸场面使用了实拍加数字合成。
使用混合汽油、丙烷、铝和镁等物质,进行了多次实际爆炸。
这些爆炸被从多个角度以高速拍摄,并使用数字特效叠加在一起,以创建标志性的“蘑菇云”效果。
三位一体爆炸的场景参考了理查德·费曼在《地下的洛斯阿拉莫斯》一章中的故事。
在试验之前,费曼没有在脸上涂防晒霜,而是坐进了一辆汽车里,并说玻璃会阻挡紫外线。
10.电影末尾,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观看三一试验。
费米以费米悖论而闻名,这是一个思想实验,质疑为何人类从未观察到宇宙中其他地方存在智能生命的证据。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任何足够智慧的物种可能会通过自毁行为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灭绝。
核武器的创造,尤其是当爱德华·泰勒和其他物理学家担心他们正在建造的裂变弹可能会焚烧整个地球时,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过滤器”时刻之一。
11.在一个特别令人不安的场景中,奥本海默与洛斯阿拉莫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在广岛和长崎投下核弹,但他被鬼魂般的幻象所折磨,眼前出现了受炸弹影响而痛苦的人们。
其中一个人是一位年轻女性,她的皮肤开始从脸上脱落,正面朝向奥本海默。这个女人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女儿弗洛拉·诺兰。
诺兰谈到这个演员选择时说:“如果你创造了终极毁灭性的力量,它也会毁灭那些与你亲近的人。我想这是我用我认为最有力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

12.奥本海默厨房的窗帘上有银杏树叶。
这出自广岛“原子弹银杏树”,一群银杏树在广岛核爆中奇迹般地存活至今,并在短时间内破土而出,枝繁叶茂。
13.电影中使用蒙太奇手法解读事件。
在珍·塔特洛克溺亡浴缸的场景中,出现了几个短暂的镜头,其中一个镜头显示了一只戴手套的手将她按入水中。但之后再也没有提及或讨论过这是否真的是一起自杀事件。

14.片中设置了一个爱因斯坦的小“彩蛋”。
爱因斯坦第一次出现时正在扔石头,因为他的姓氏在德语中的字面意思是“一块石头”。

15.马特·达蒙在做婚姻咨询时,妻子提出要求,让马特·达蒙放一个长假不再接戏。马特·达蒙同意了这个条件,也提了一个条件,如果诺兰找他拍戏的话,他就中止休息。
毕竟马特·达蒙和诺兰合作《星际穿越》后,诺兰的后几部作品都没有再找他,达蒙也以为自己不在诺兰的演员名单里了。当诺兰电话找到达蒙时,达蒙便中止了休息,接下了格罗夫斯将军的角色。
当马特·达蒙第一次阅读诺兰给他的剧本时,他感到非常吃惊,因为剧本是用红色纸张写成的,并且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书写,这种格式他以前从未见过。
16.爱德华·特勒在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上提供负面证词后,基蒂·奥本海默拒绝与他握手的场景也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泰勒为凯蒂的公开拒绝而哭泣。

17.杜鲁门的一句台词“你再也不要把那个爱哭的孩子带回来了”(Don't you ever bring that crybaby back here ever again)是历史事实,杜鲁门在与奥本海默会面后确实对他的工作人员说过这句话。
正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他还嘲笑地递给对方一块手帕。
据报道,他还补充说道:“手上有血?该死,我手上有两倍的血!”(Blood on his hands? Damn it, I have twice as much on mine!)。
18.斯特劳斯和参议院助理讨论奥本海默的同事在曼哈顿计划中的不同命运时,揭示了洛曼尼茨被拒绝继续从事工作,并最终成为一名铁路维修工人的事实。这符合史实,但并不完整。
1954年,原子能委员会人事安全委员会发现,奥本海默曾在1943年表示,他不希望项目中有与美共有关的人参与,因为担心忠诚度问题。然而,奥本海默从未向当局指认过在项目中工作的美共前成员。
洛曼尼茨在1962年之前从事了不同的工作,然后开始在新墨西哥矿业与技术学院工作,并后来成为系主任。洛曼尼茨于1991年退休后搬到了夏威夷的帕霍亚(Pahoa),直到2002年去世。


《奥本海默》国内上映版据说一刀未剪,但有增加的小黑裙和镜头拉伸。这些修改地方看上方对比图大概能脑补的出来。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还有“台词删修”和“变焦倒放”,具体如何就要等到未来的蓝光资源了。

《奥本海默》和《芭比》同期上映,两部截然不同的电影放在一起很有碰撞的感觉,我还搜集了不少梗图。
但本片在国内上映时间推后了不少,原本很有热度的图就显得有些不应景了。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把这些图发一发。












深挖角色复杂情感,
警示人类种群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