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奥本海默》而是《钱学森》《屠呦呦》,还能引发一部分文青这样的感动吗?

《奥本海默》是一部人物传记片,本身人物传记就属小众,更何况网友中之前听说过奥本海默的更是少数,因而在国内影片受众是有限的。作为一个理工本科背景文科硕士的影迷,我确实对核物理了解一点,小奥本来是研究中子简并压极限的(不想聊他的理论,因为大部分追捧此片的人不需要知道,只着急被他感动),二战后他改去研究原子弹了。我们认为宣传一个科学大佬是正面的事情,尽管他是美国原子弹之父,但科学进取总是好的。但那些对科学毫无兴趣的、却大肆追捧此片看到人性云云的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你们真那么感动吗?我承认,在科学领域,我被深深感动过,那是当年冒着被枪毙风险回国的钱学森,那是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的邓稼先,那是救助万千的屠呦呦,还更是今天还在为美国卡脖子而奋斗的中国芯片工程师们。我是一个容易被科学家精神感动的人,但那些被小奥感动甚至陷入深入的对人性的思考不能自拔的人也没有错啊,只是,对这一部分吹捧从美国原子弹之父看到人性的人而言,如果不是人物传记片《奥本海默》,而是人物传记《钱学森》《邓稼先》《屠呦呦》,还能引发这样一波的深邃的感动吗?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