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电影细节分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家庭暴力是指亲密关系中,一方为了获得或维持权力和控制,对另一方所实施的一系列虐待和暴力行为。
电影一开始女主起诉离婚失败。这里很明确告诉我们,想离婚,在法律程序上不容易。
随着后面剧情的展开,观众了解到,处在家暴中的女性想离开一段关系有多么困难。
隐秘的家暴
家暴者并非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是会选择特定的暴力对象,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所以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夫妻关系中,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同性恋关系中均存在家庭暴力。
血淋漓的伤口或乌黑的伤疤是人们对家暴的固有印象,其实这种身体暴力只是五大家庭暴力类型的一种。
剩下四种分别是情绪暴力,如:侮辱性的称呼,谩骂。极度的占有欲和嫉妒,比如电影中丈夫质问女主角和下属关系不正当。
性暴力。
经济暴力,剥夺受害人的工作机会。丈夫宁愿徐敏做一名家庭主妇也不愿意其出去工作。
心理暴力,把受害者从原生家庭、朋友或工作环境的人际关系中孤立隔离。
家暴者会谨慎地选择何时何地施虐。电影里的丈夫是一位高智商犯罪者,实施家暴时会巧妙避开监控,并且避免对女主角造成致命性伤害。在外人面前,徐敏的律师李小萌刚开始都被丈夫好好先生的形象所迷惑。
强大的社会文化观念
第一种观念是“家丑不可外扬”,所以电影最开始身为事业成功的独立女性徐敏,并没有和律师披露自己遭受家暴的事实,也没有告诉亲朋好友她在婚姻里所受的折磨。
第二种观念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第一次起诉离婚后,警察、司法机关、妇联对家暴的处理方式都是调解劝和。媒人和双方的父母都劝徐敏不要离婚。
徐敏在长辈中得不到支持,甚至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赞成女儿离婚。
在这两种社会文化观念影响下,要离婚的一方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反过来这种社会文化观念又支持社会体系,让离婚变得困难。
被束缚的母亲
徐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这种母亲的身份,让她在做出选择时不得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美国一个专门帮助家暴受害者的组织发现,受害者最需要的一项帮助是对照看孩子的支持。
为了照顾受伤的儿子,好不容易离婚的徐敏,又重回家庭。
情感操纵
煤气灯效应是PUA的最高形态,它是一种试图改写ta人对“现实”的认知,以实现改变他人行为的一种心理操纵。
长期的指责会影响受害者的自尊水平与认知,会出现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问题的想法。
同时家暴者不会认为使用暴力是自己的问题,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家暴者反而会指责、谩骂受害者,把自己施暴的原因归结到受害者身上。
就像电影里丈夫冲岳母大吼“都是因为你女儿我才会变成这样。”
家暴者希望受害者承担被施暴的责任。潜台词是“我做出这样的事,是你逼我的。”
这是一种隐秘又常见的情感操纵。比如,有时家长管教孩子会说“别逼我动手”。
如果你身边有失控后习惯性把原因归结到他人身上的人,请远离他。
家暴者也是受害者
家庭暴力有代际传递。
如果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可能会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回避,不愿进入亲密关系,或对未来的伴侣进行家暴。
目睹父亲家暴母亲的儿子念念,也出现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
虽然电影没有正面展示,但是从丈夫母亲对儿子的态度,以及最后女主角徐敏和婆婆在法庭上的对话可以得出,施虐者丈夫,是家暴下的受害者。同时婆婆也是家暴下的受害者。
讽刺的是,婆婆身为女性,不但不理解徐敏,还劝徐敏在家暴下忍让丈夫。
在长期的家暴下,婆婆的认知发生了扭曲,成为了父权制的帮凶,加固了儿子“管不好自己女人的男人没用”这种“有毒的男子气概”的观念。
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说“知道为什么,就能理解怎么会这样”。
但是理解绝不代表认同。
一个人的过去无法改变,但是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对经历赋予的意义。
偶尔治愈,常常安慰,总是帮助
直到写完这些文字后,我感觉自己仍然没有从电影带给我的压抑中缓过来。
对经历家暴的受害者来说,家暴带来的创伤或许像一道疤,虽然伤口长好了,不痛不痒,但是疤还在,它成为个人经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几年前的我,听到家暴的经历,一定会愤慨地说“离婚”。
但我们没有办法让他人离开或放弃一段关系,也没有权利介入他人的关系。即使这段关系是不健康的。
比起“尊重祝福锁死”这样恨铁不成钢的嘲讽,我们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方式倾听他、支持他。
常常安慰,总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