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 | 莲花楼观菩提生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莲花楼》已完结数日,而我仍在剧里无法抽离。但我难以抽离的原因不在结局,相反我对结局很是满意。
但今日当我再次单曲循环《一壶莲花醉》时,竟后知后觉地湿了眼眶。
说不清其因,只知绝非意难平。大概只是因为透过歌词,我又再一次细品了李莲花的这半生。
但问一句莲花悲喜,不过是他挑了一个最喜欢的结局而已。故,何来悲喜?
我和很多人一样,曾疑惑于为何身为男子却化名为莲花?剧罢却叹其深意:
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
一华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因为他就是“莲花”本花,是那即便落于水间,生于烂泥,低于尘埃却仍能开出美好的花。
如果说,万里风光,一杯逍遥醉江湖的李相夷是人生巅峰的外在造诣。那么,看见众生,成为众生,不负众生的李莲花,则是人生彼岸的内在修行。
他的菩提心起于东海之战后,生于泥地萝卜破土而出间,开于断炳弃剑入泥时。

《莲花楼》这一部本该受众不广的武侠悬疑片,之所以能成为暑期档的民选爆剧,一路逆袭到被央视上星认可的黑马,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少年英雄片,而更像是“颠倒看人性,逆向看人生”的一次剧与观众双向奔赴的内外修行。
主演成毅说:他羞于展现他所悟的人物小传。因为演员的定义绝非完美答案。他不希望观众仅通过他的演绎来定义这个角色,而更希望每个人再去看剧或重读小说时,能在不同的阶段生出不同的美好。因为他知道在这世上有太多藏于沉默表象下的有趣灵魂,也相信观众永远比他有更多更好的理解。
我惊讶于他“不可说”的悟性,也敬他如莲的谦卑。
成毅这个演员吧,很神奇。他就像我第一次搜这部剧时,我不确定剧名叫什么,只是搜了一个关键词“莲花”。嗯,是什么莲花?不确定。是这个吗?可这海报封面看起来并不吸引,而打打杀杀还探案题材更提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把它关掉了。
后来由于剧荒,我再次点开,瞬间一股腥风血雨的海浪带着让人窒息的黑暗扑面而来。呃?要不,还是算了?于是,我又关掉了。
而后某日,我无意间刷到一个红绸剑舞直出的花絮以及几段李莲花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心境下的剑舞,让我再一次忍不住又点开了它。
而这一次的打开,让我看到了东海之战后大隐隐市般的豁然开朗。从莲花楼内的阳光明媚岁月静好一人一狗到行走于市井间的一镜到底,以及与片头少年意气风发舍我其谁爱恨情仇皆写于眼的气质截然不同的慵懒的角色切换,瞬间把我带入其中。
更让人惊喜的是,演员用的是现场原声,带着一种不那么完美却让人身临其境的真实。且无论是眼神,语气,神态,都自然得与角色人设的心境转换融为一体。以致于让人不禁深信——没错,他就是李莲花,一个真实存在的李莲花。一个曾被崇拜,被嫉妒,被质疑,被背叛,被伤害,被嘲笑,但哪怕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的李莲花。
这是一条长达十年的自我救赎之路。
佛学《入行论》道: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在无了大师的启发下,化名为莲花时,是“愿求菩提心”之始;而后十年游医破案揭真相是“趣行菩提心”之探,期间如所有自我修行人般,有过起伏有过痛苦有过眷恋;到最后的最后,终于放下我执,断剑入青泥,不带一花一草,一执一念,甚至于舍弃身份,一跃别江湖,是菩提花开时。

莲即菩提。
与开头不同却又首尾呼应的是那落于水中的是一身的洁白不染,而不再是那一袭少年轻狂的赫然红衣。
李莲花,死了吗?
不,他不但没死,而且开出了菩提。
我曾看到有人说他过于“圣男心”,明明可以不用舍己救人,却为何选择死。
我突然想起一个明明无比圣洁却被逐渐污名的词——白莲花
于是,我笑着对我家鱼先生说:
那些不满于结局的人,大抵是没深入理解又或者太年轻。
鱼说:应该是太年轻
也许吧,太年轻,所以事事求其果,恨不能求其“活”。殊不知,真正的活着,是寻其源,悟其生,了其死,而后心无挂碍,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他们只看到他原谅了所有他人,却没看到其实最后的最后他也原谅了他自己。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部剧有着各种巧妙的对称文学。
比如首尾呼应的“落水”
比如红衣的再现
比如结局的那一句:
“世上再无李相夷”
最后一次说这句话,并不是对李相夷的终极抹杀,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释然,是他为肖紫衿也是为自己做的最后一件事:
别在执念于李相夷之障
你看,太师剑已断,相夷亦不再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
至于肖之所得所失,他亦无他法
因为所有的救赎,终究只能自渡
所以,放下吧
——
嗯呐,我也该放下了
再见,李相夷
再见,李莲花
PS:之所以相较于片头曲的《江湖之上》,我更喜欢这首插曲《一壶莲花醉》,是因为《江湖之上》唱的更像是李相夷,而《一壶莲花醉》字字句句唱的都是李莲花。能超越李相夷的,也终究只有李莲花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