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对于画面的感受,截取的三层理解。
第一层:暗示时间穿越的故事底层逻辑
静帧代表着即时,象征着当下。“他们仅有的标注,是当下的感受和留在墙上的记号。”不变,也意味着确定性,揭示着时间穿越故事的底层逻辑: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连贯的、确定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已经发生或者说都必将发生。一切无法改变,只有狭小的间隙容许观察与记录。时间的连贯性与事件的确定性才使得时间穿越得以不产生悖论而成立,奠定了作品对时间的基本理解。
但即使注定无法改变,除了观察与记录,时间穿越还能带来感受与经历。
第二层:死亡潜藏于凝视当中,生命亦在当中翻涌
从表面故事来看,作为地下的老鼠,技术与制度的暴力使他无法从空间的牢笼逃脱;身为脑海的囚徒,情感与回忆的缠绵让他更深陷于时间的囹圄。
但真正困住他的,是凝视。
从始至终,他一直都没能逃过凝视。
只需要一个监督的凝视,来自狱警的凝视,来自科学家的凝视,来自首领的凝视,他就会在凝视的作用下变得恐惧与顺从,成为他自己的监禁者,监禁自己于死亡的宿命之中。
原本作为实验对象和监视对象的他,“若非死亡,便是疯狂。”
但他的选择并非只有死亡与疯狂。
在被技术遮蔽(眼罩设备)、被监控凝视(实验人员、首领与狱警)的双眼前,貌似过去与未来的一切都如照片般静止不动,使人很容易忽略掉还有一样事物一直在流动当中:那便是观看这一切的,我们的双眼。
女主的那几秒眼眸动态画面,如同故事中途的一次温馨提醒:别忘了我们的双眼。除了那几秒形式上的动图,其实每一帧画面里,一直都流动着生命的气息、情感的细语、空间的若即若离。
许多画面都让人直观感受到美的存在,更准确地说,是画面的美感与诗性总能抢先一步于形式的困惑及含义的思索,直触人心。这份美就在于瞬间抓住的故事感与想象力,其灵魂就在于那一刻超越视觉、打通感官的摄人心魄。
画面不仅承担着叙述的功能,更在打通感官的基础上,在他的眼前,在我们的心里,呈现一个和平、真实、幸福、快乐但又有些异样的旧/新世界。
死亡潜藏于凝视当中,生命亦在当中翻涌。正是两人的眼神,滋生出情感和欲望,萌生了对秩序的反抗、对死亡的挣扎,仿佛能让他们走到地老天荒,心照不宣,达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的互信关系——直到面前出现了巨大的障碍——凝视,还是凝视,宣告死亡的凝视。
这是生命的悲歌,但响彻着时间的长河。
第三层:记忆与时间的谜题
记忆是残缺与永恒的,如同反复插入的雕塑。
时间在消亡与生长着,如同悄悄接入的朽木。
将回忆与时间结合在一起的,正是照片。
照片如同人脑的回忆,故事总是被拆分成碎片,大脑只会截取印象深刻的底片播映;照片又恰好凝固着时间的痕迹与走向,人们总能在瞬间里感知到过去与未来。
记忆的碎片拼凑出残损的身份认知,又作为存在的永恒证据,在时间的张力里缝补生命的意义。
坟墓、遗迹、博物馆、动物标本、石像雕塑,都是人类对时间与记忆的留恋、迷茫、追问与重塑。
这是科幻想象,更是心理寓言。
他是破碎的自我,也是散落一地的我们;他困惑于他的时空,正如我们困惑于我们的存在;在死亡与末日之前,他们共创了一段美好、浪漫的时间与记忆,为之感动的我们也在自己的现实里尝试创造向往的精致生活、感知过去的打卡证据——只是在那些画面里,在更广泛、更便利、更深入也更难以察觉的凝视下,时间和记忆,仿佛变得更加静默如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