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长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这部片子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李白的笑与高适的讷。 李白的笑------青年的狂妄与肆意,中年的得志与骄傲,暮年的苦涩与无奈。他的笑声在片子里贯穿始终,李白的际遇是波折曲缓的,它的一生就像起伏的潮水变换莫测,不变的只有他的大笑,开心时笑、难过时笑、得志时笑、失意时笑······他的笑声透人心魄,仿佛每一声都在嘲弄着我卑怯人生,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瑟瑟索索的过往。而与之相反的是高适的讷,导演对高适五官的刻画就直观的表现着高适的讷,他的眉毛在前半生的大多时候都是微蹙着的,而他前半生的境遇也如他微蹙的眉毛那般不尽人意。少年对学习的无力,青年到长安的无所适从,中年在边境的蹉跎的时光,仿佛他的人生就如他稍显木讷的性格再不会有什么大的波澜。可戏剧性的转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样恣意半生的李太白在晚年以绝对的错误彻底折断了高飞的双翼,落寞退场,而蛰伏半生的高适却在暮年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李白的洒脱与高适的内敛,李白的中年得意与高适的大器晚成,两人性格与际遇的截然相反碰撞出的戏剧冲突及其抓人眼球,极大的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与精彩程度。 此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纠葛,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时代决定了正当其时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如片中天宝盛世,创造出了多少惊才艳艳的风流才子,李白、杜甫、贺知章、孟浩然、王维·····不计其数的诗人才子恣意挥笔着墨书写盛世大唐。而一场安史之乱,如繁星般璀璨的才子们潦草落幕,贬的贬、死的死。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是反过来说,吾生于彼,彼出于吾,也正是无数个人铸就一个时代,晚年的高适与郭子仪一起挽大夏之将倾,将在一片繁华中轰然倒塌的大唐从一片火海里拉了出来,正是他们的挺身而出,为盛唐时代延续了半口气。 另一个较大的感触是光阴之宝贵。往昔年少总觉得光阴漫漫,而今想来十几载时光一晃而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样惊才艳艳,满腔热血的谪仙人,也挽不住时光易逝,最是无情是光阴!纵你雄才大略,气吞万里如虎,到头来一抔黄土,三丈青风,几缕残魂吹散了。索幸,我们还是当打之年,似乎还有些时间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我知道,我断然是跑不过时间的,但是值得追赶的时候至少要迈开脚步,不然暮年捶胸自艾未免想想就让人呜呼哀哉。 片中出现的李白所写的绝美诗词,也让我沉醉其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看到了满腔热血的青年李白;“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是李白眼中银装白马的高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历经潮起潮落后似乎看开世俗依旧恣意的李太白,最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彻底放下一切超脱世俗的谪仙人李白。正如最近很火的一句话----教育是具有迟滞性的,看完这部影片,再细细回看这些诗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才堪堪闻嗅到了这沉淀一千多年的诗句的悠长韵味。 长安、长安-----令多少才子佳人魂牵梦萦的圣地,长安三万里,长安不止三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