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啥也不是啥也不懂的普通观影者的感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去到影院时电影已经开场,坐下时正是大军临于冰墙之下,雪风猎猎,铠甲铿然,由此似一条鱼坠入深海,沉浸入大梦一场。我并不了解封神榜的故事,幼时的动画仅仅给我留下哪吒、杨戬、纣王和妲己的模糊印象,甚至到殷郊闯进鹿台撞见到父亲床上的妲己,我才第一次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这是纣王啊”,同时我也并不是奇幻神话的固定受众,本来想看《芭比》,却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排片时间而在一念之间选择踏入封神的影厅,而它给了我一场巨大的惊喜。
许多情节中的细节网友们已经数说得十分详细,那么我就从一个普通甚至有些迟钝的观影者的角度说说我的感受。很想表达的是西伯侯一家,他们可以说基本承包了全片为数不多的温暖底色。从大军阵前苏全孝泪眼迷蒙地念出“八年了,父亲已经不认识我了”,到姬发低头握住贴身的玉环,伤感地回想“父亲恐怕不记得我了”,是少年们在朝歌度过的并不轻易的时光中对亲人的想念与对殷寿威严全身心相信与服从所交织而成的茫然。与被殷寿奉为圭臬的“你不杀父,父必杀你”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姬昌在离开西岐前望向远方的慈祥和期待,“八年不见,姬发恐怕和你(伯邑考)一样高了吧”,在破庙中的那一份显而易见的惊喜,“这是我儿子姬发呀”。与哥哥意外相见,姬发眼角青肿、嘴边鲜血还在却依然忍不住露出最生动的笑脸,柔和的明黄光线照在他们身上,是我到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会流泪的场景。伯邑考坦然生死的风度,姬昌得知儿子死讯的木然、痛悔,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但心中的某些人比尊严更重要的人性的选择,甚至在大殿中四对父子面临生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并没有让殷寿内心深处的恶意得逞,在冷酷的君权与父权之下,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甚至并不纯粹的温情和爱却是最能让我这样的凡人泪流满面的东西。
最想说的还是姬发。少年出入战场,见过鲜血,见过死亡,但纯良的本性从未改变,那是爱浇灌出的对人性的荫蔽,从苏全孝自尽时面露不忍,到庆功的篝火旁看着崇应彪的眼睛慢慢吐出那句“一身禽兽味”,尽管每次见到姜子牙就呼其为“妖道”却毫不犹豫引开饕餮巨兽,一路走来经历犹疑和背叛,本性从未改变。少年聪敏却又忠诚,谨慎而并不刻板,我想,他永恒的信仰应当是“人”吧,将所有人神都视为至珍至贵宝物的封神榜决然投入河中、大殿之上急中生智另辟生死之外的蹊径、身为王家侍卫却掩护殷郊逃离、悬崖边上却敢回身纵马果断射向巨兽的眼睛;他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深夜与父亲牢狱中相见,他愤然脱口质疑“仅凭几根破草断定他人的生死“,纵然是少年的单纯,却也有对命运的不驯和超脱(我不知道这样的人物塑造是否会为下面两部中的情节埋下伏笔);杀死纣王后纵马行至城门,面对好友的箭锋,他仍然选择相信自己亲身经历的岁月和情谊。真的很期待很期待少年英雄如何成长为天下共主,他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在前面。
除开这些,还有场景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刻印,大军回到朝歌时两旁夹道跪伏着的百姓、纣王身后永远面目模糊、永远瑟瑟发抖的宫女、祭天台上一层层衣衫不整的奴隶,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些黑白的影像,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一层层狭小的火柴盒一样的床铺中骷髅般的面孔。如果穿越到千年之前的殷商,纵然它有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奇和神秘,我大概也只会成为这些身影中的一个吧。
共情不仅仅来自电影中少年的思考和成长,也来自电影外,来自四面八方的少年们被命运抽中,踏上一条也许之前从未想过的道路,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呢,还会拥有那样执拗清澈的眼神吗?我不知道。22岁的我已经体会过这个世界的不真诚和破碎。20岁之前很多时候我只需要面对一张考卷写上那些相似的答案,只需要随着挤挤挨挨的人群走向圈定好的方向,20岁后我的眼前不断不断地出现一些小径或是大道,许多同伴不知不觉间从我身边离开我走向未知,22岁的我已经做出并准备继续做出一些选择,一些契机让我来到现在的境遇里,我在迷茫着,叩问内心的自己,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我想要的是否能够得到?命运里的那一道光会照在我身上吗?我不知道。
两个小时,我做了一场宏大入微的梦。这梦境并不百分百的完美,却足够让我沉浸。兴之所至的第一篇长评献给《封神》,感谢真诚造梦的中国电影人。
P.S.当然,电影并不百分百完美,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在一些场景中我也能看出青年演员的青涩,以及群演略显敷衍,比如西伯侯登上马车前朝他挥手的麦田里的百姓以及朝他丢鸡蛋菜叶的百姓群演的镜头略微让人出戏,但对于我这个普通人来说这些并不影响整体观感,真的希望能继续看到更加接近完美的封神二三,我就是愿意给封神第一部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