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你看到了第几层?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观感第一层,把过去背过的唐诗视觉化,人毕竟是视觉动物,文字之美大部分人品是不出来的,但配上具象,尤其是可以任意发挥的动画渲染,背过唐诗的中国人都会被震撼,并且比看到实景更震撼,这其中最击中我的画面是李白追孟浩然那一幕,看孟浩然乘一片孤帆隐没于长江天际之中时,脑子里自然蹦出那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瞬间有想哭的感觉,而影片妙就妙在并没有让李白在此画面下吟出诗句,给了观众大脑自然调动的美妙感。至于将进酒那个遨游天宫般的画面,可能太过绚丽,反倒没有孤帆远影对我的震撼大。这么说吧,就算只感受唐诗视觉化,此片也已值回票价。
观感第二层,体味人生,青年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壮年的妥协和坚持,无奈和改变;暮年的认命与不甘,看透和放下。上年纪或有阅历的人看了肯定有所共鸣,从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到屡屡碰壁,委曲求全,再到泛舟江湖,心有不甘。我们活在太平盛世,或许不像他们那样经历曲折,但生活经历给人的感受是相通的,在那一刻,你我与李白高适杜甫共情了。
观感第三层,感受人类社会的变与不变,李白乃天纵奇才,如天仙下凡,却只因是商人之子,无法科举入仕,被迫入赘,被迫浪荡江湖写诗养名,杜甫心怀家国,诗文无双,落得穷苦一生,高适将门之后,因家道中落,空怀一身武艺却仕途艰难,报国无门,若不是安史之乱,恐怕落魄一世。观影能直观的感受阶级的力量,门阀的强大,即便隋唐已经开始科举取士,想要打通阶级壁垒,但五姓七望依然垄断社会高级生态位,了解这段历史的,一定对黄鹤楼小二吹捧崔颢那段感触颇多。李白杜甫高适并不是社会底层,上升之路况且如此艰辛,何况那些芸芸众生。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大幅进步,明地里不会提谁们天生高贵,但隐形门第无处不在,干部的孩子好当官,新闻报道中的三代烟草人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根本面目未曾有多大改变。
观感第四层,体会人类艺术成就与性格的关系,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好的诗词歌赋,需要浪漫,夸张,天真,无边的想象力,需要作者偏执,需要灵感,需要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类超常的感知力。而这些都和混好一个需要秩序,需要人际关系的阶层化社会不相容。所以我们感叹历史上那些顶级文人,往往混的不得志。或者是他们天生的创作体质导致他们混不好社会,也许是命途多舛,悲愤出诗人导致他们产生了创作体质?读《滕王阁序》,你能想象写出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王勃,是干出出卖朋友,连累父亲背锅被贬越南这种荒唐事的人吗?而此千古名篇正是他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写。读滕王阁序,想王勃的所作所为,不是他分裂就是你分裂了。李白被赶出翰林院,后来辅助永王造反,表现出极度的政治幼稚,而李白诗文又表现出极度的才华横溢,可见文学创作才华和混社会不兼容。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白居易,范仲淹为什么又能当官又能创作?但请对比一下白居易范仲淹作品和李白王勃作品的风格和内核,那种人类高手和神来之笔的区别还是很好区分的。
感受第五层,感受文化是什么,民族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是我们。我看的这场《长安三万里》,影片结束,全场起立鼓掌,这片子是7.8上映,至今已经快一个月了,中午场几乎爆满,反观视觉大片巨齿鲨2,上映第二天,第一个周末,我看的那场只坐了十分之一的人。长安三万里可以触动每个中国人的DNA,不光是因为电影拍的好,更重要是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什么是中国人?不是你的样貌和肤色,也不是你的国籍,而是不管老人小孩还是帅哥靓女,听到“床前明月光”,一定会说出“疑是地上霜”,听到“春眠不觉晓”,一定会接上“处处闻啼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关二爷的义薄云天,是丞相的鞠躬尽瘁,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是司马光砸缸,是曹聪称象,是从小耳濡目染的诗词儿歌,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是所有这些无形的东西,定义了什么是中国,定义了什么是我们,只要这些无形不消失,有型就无法毁灭,就像网上有人问,黄鹤楼们都是现代人重修的,参观他的意义在哪里?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可见,从古到今,建筑都在毁灭与重建中循环,只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还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在,三大名楼永远不会消失。长安在历史上被无数次焚毁,但心中的那个长安永远都在,就像电影结尾说的,“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这个暑假,带着孩子去影院看一次《长安三万里》吧,让你灵魂深处的中国种子和电影一起振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