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需要《芭比》这样充满诙谐暗喻的温和的性别平权声音——粉红色硝烟下的战争

如果可以,平权本来是一个不该有人破防,所有人都该被治愈、被警醒的事情。 其实这个故事里,我们首先应该达成共识的是,芭比世界不仅是玩偶的童话世界,也是性转版的现实世界。就像芭比的世界中,所有的高管都是女性,而现实中设计女性娃娃的美泰却是清一色的男士一样,芭比世界中主流社会的第一性是反转的。 在《芭比》里,肯的扮演者高司令曾说:如果你试着关注一下肯,就会发现没有人关注肯;肯的创造原因就是因为芭比的需要;肯的倾慕只是芭比价值和魅力的体现;而狂欢的闺蜜之夜也不会因为肯的需求就发生改变。 在现实中,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变成的,女人天生是附属于男性的一部分;女人正式获得工作靠自己谋生的历史不过几百年;而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冠夫姓或夫姓且都认为合情合理。 所以,在芭比世界的肯暗喻的就是现实世界的女性,开头就说,肯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等待芭比和他打一个招呼,这也是我们现实中一部分糟粕思想期待中的女性价值。 父权社会下女性的优秀似乎总是体现在能够受到足够好的主导性别的青睐,颜值、才华、能力、性格都是,只要在这个规训下满足受众的条件那就是好的条件。 这意味着,女性可以不必赚很多钱,但是最好要长得足够赏心悦目,性格温和可人,这样的话在家庭有决定权的人那——也就是男人那里,获得更高的价值分数。毕竟,在社会普遍认知更适合男性生存的工作环境中,如果你的颜值能力家世符合对方评价体系的话,匹配到资源更多的异性就可以获取比努力工作更多的报酬。 同样的价值要求,其实对男性也是一种规训。如果你不能看起来充满男子气概,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就无法得到等同的尊重和认可,也会和肯一样,迷失在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男士的迷思中。 没错,这就是主流规训下的男性和女性。但是事实上,权力不平等导致被压迫的,也不仅仅是附属性别,是所有人复杂天性的一部分。是很多人还未发觉就已经被剥夺的自由。 为什么说这是性别平权电影呢? 因为肯来到了现实世界。 他看到了作为领导、可以骑着马发动战争的肯,明白了肯不仅可以在沙滩上热情地和芭比打招呼,他也可以被称作先生问时间,他可以被人尊敬,他可以做自己本可以做的事,这些事却在芭比乐园中被不平等的权利制度天然限制着。 肯,作为主流世界中附属性别的角色,他不被关注的需求和心理同当下的女性一样——高铁上的卫生巾、生产后的后遗症、穿着在不同场合的局限、被冒犯的尺度……这之前都是作为同性之间都鲜少作为公共提起的话题,现在被不仅看到了,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所以,当下现实不是肯的王国,也不是芭比乐园,作为我们共同的世界,女性也和肯一样思考着在这个时代中,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定位。 事实上,这种思考是多方压迫下催生出符合经济发展和时代规律的必要思考,不是一个性别的挣扎。 这里如果也推演试想一下,肯回到芭比乐园中对世界的改造概念其实等同于现实中过激女权主义对现实的改造。而就是因为肯对自己性别的迷失、思考、以及对乐园改造,才唤起了芭比们对肯的重视和鼓励。 故事最后,肯不是芭比的肯,他找到了自我的价值;而女性也同样需要自我价值的认定和思考。因为现实的世界既不是肯的王国,也不是芭比的乐园。作为我们共同的世界, (当然,即使如此,这个世界还是被芭比夺回控制权,作为妥协给了男性一些没有决策权的岗位来保持他们心理上存在感的平衡,像极了现实。 开窗需要破顶,矫枉需要过正,性别平权也需要过激的女权。) 没有哪个性别是完美的。这个故事就从不再完美的芭比开始,让我们看到新时代已经在追求不同审美却依然在苛责芭比影响的不完美女性(同身边“我女我也”的同性),还有爱说教、自大莽撞粗心的不完美男性。 现在性别对立的议题讨论愈演愈烈,是当我们终于发现一直所求的公平在能力、努力、专业等多方面均被克服的情况下,被生来注定的性别牢牢限制而无法动弹之时,才无奈发出的感叹。 一直如此难道就应该继续如此吗? 平权是撕掉“你是**,所以你不该如何”的标签和观念。 但是真正的平权或许终究只是个概念,因为利益争夺本身就是对立矛盾的,剥夺特权阶级的大部分权力然后交还他们少部分自由,这本来就是笔不会被买单的账。 所以,只有有共识地、坚定地走上平权之路后,才有可能开始探索“如何”以及“怎样”等真正的漫漫长路。 最后,这不是性别议题的终点,是人类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