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太说教了,构思和立意非常高,试图讨论父权社会、平权主义、存在主义、亲子关系、消费主义、生命议题、girls help girls等一系列主题,但是故事剧情撑不起这些内核,导致很多台词就是在空喊口号,好的台词一定要在情景烘托下说出来才能达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中心主题最好是让观众在故事里去感受和领悟,而不是很直白的喊出来,有一两处直点主题的台词就行,而不是从头到尾都在嘴炮,整部电影情节推动全靠嘴说。就像在看非常吵闹的脱口秀和歌舞片,失去了电影的美感。剧情没办法深入面对整个性别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全靠嘴炮,像在过家家一样儿戏。角色高光完全给到了男主角肯,肯的人物弧光是最完整的,芭比反而被削弱了。而且那对母女莫名其妙出现又莫名其妙和解了,她们的故事也没讲完整。还有怪人芭比,开场芭比非常嫌弃她的外貌,我还以为后面会有一条线讲关于外貌焦虑的,然后也没有然后了。美泰那群高管们究竟想干什么,他们的人物动机也让人搞不明白,仿佛就是笑点制造的工具人而已。总结,适合初中生观看的一部讲述平权的商业喜剧歌舞片(高司令演技真的好油腻,是不是吃了十个杨洋)。思考:现在的电影宣传已经进入了营销时代,《芭比》在一开始就打出平权的旗号,再剪辑电影里那些金句片段来做营销(哪怕那些片段在电影里非常生硬),就会给人带来一种不看不支持女权的错觉。再加上疯狂营销“男的看了破防了”,制造两性的对立,将这部剧的讨论度炒到了很高。但实际上去看了后却让我很失望,我也有朋友去看了也反应不好看,但是大家又不敢在朋友圈开麦怕被贴标签。这种道德绑架式的营销让人没法专注在讨论电影剧情上,而是发散拔高到更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