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才华横溢到让人心疼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没想到,我会在一部国漫的同一个地方破防两次。
接近三小时的电影,我那7岁的儿子愣是认真地看完全程,包括二刷,也很认真。
且不说里面的故事是发生在长安还是洛阳,不妨碍影片的情感输出。全片以高适的第一视角,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无比熟悉又有点陌生的李白。
李白,几乎是我们接触古诗词的第一人,多少人学古诗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的,谁想到这首静夜思竟是泪湿衣襟时创作的。
彼时的李白,正值从天上跌落到地上的转折,最宠爱他的父亲去世,家产被兄弟瓜分,再也不能在秦淮河上肆意撒币。若说从前考取功名无果,还有家底支撑着他的谪仙洒脱,那现在他不得不考虑凡间的生计了。
哪怕入赘;或是摧眉折腰事权贵。
高适一根筋,有的底线不能破,所以他选择反对,选择“否”。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高适很爱李白的洒脱任性,那是贫穷的他所不具备的特质。所以高适不能接受李白成为赘婿,哪怕李白要一直不得志,他也要李白做个谪仙。
孟浩然他懂李白,他看到了李白狂妄之下对功名的渴望,所以他选择了“当”。只有入赘,才能让李白脱离商贾出身,才能让李白的后代不再重蹈李白的覆辙。
或许李白在黄鹤楼上看到高适留下的“否”时,心里是难过的。高适啊!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只是需要一个支持和理解呢?
因为最后李白还是选择了“当”,而且是两次。李白真的很想成就功名!
行卷无果,入赘也无门,最后是因为求道而名声大噪,被举荐进了翰林院。
恃才而傲物,遑论谪仙人。事实证明,过于狂妄、过于理想化的李白,是真不适合搞政治。于是再次跌落。
这一次,他累了。
他选择出世,入道。
此时的他满头银发,眼里再也找不到那份年少轻狂,那份幼稚天真。这样的李白,还是那么才华横溢,却让人心疼无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概悲的是自己的白发,流走的是自己的青春还有自己的洒脱吧。
没错,我在《将进酒》那个片段破防了。我为逝去的那个肆意洒脱的富二代李白而流泪,为那个才华横溢却因出身低贱而折腰的李白而流泪,为狂放诗句背后的心酸和无奈而流泪,为最后一个轻叹的“愁”而流泪。
我为制作团队的奇思妙想而感动。感谢追光,将每首诗歌的背景故事做得如此细腻,将《将进酒》中李白的境界具象化呈现出来。驾鹤腾云、云宫寻仙、仙人共饮、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也只有李白,我几乎相信,李白他真的看到了这一切。
然后最让人揪心的,是李白暮年折腰,站错阵营。他连表面洒脱都做不到了。在“歌颂”永王的11首诗中,竟没有一首能重回巅峰。要知道,同样是马屁诗,仍能有《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此等传世之作。
写诗人心境不纯粹了。
想念那个洞庭湖畔初见高适的李白。
就算是最后释然了,孑然一叶轻舟,从万重功名中淌过,这美景,他大概也想驻足吧。
李白啊李白,若你封侯拜相,也就是千年后历史课本上的一页。而你侍以张狂的才华,却被传唱千古,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