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的弊病—一重画面而轻故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老觉得当年某鱼给国产动画电影开了个坏头——形成了一种舍本逐末的风气:只要用尽技术、堆叠出或宏大或精美的画面,那么观众就会买账。说起自这以后的类片经常存在这样的弊病,或而试图探讨哲理命题却浅尝辄止,以至于观众得自动脑补浅薄台词的“弦外之音”;或而展现壮心不已、热血难凉,却仅仅只是很感性地振臂高呼我命由我。这部电影在这一方面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一是李白的洒脱不羁的人物刻画用力太太太太太猛了,一出场就歪嘴哈哈傻笑、影片行进中就是边傻笑着边喝酒,难道逍遥洒脱就是泡在琼浆玉露与酒池肉林里?电影里的李白为求功名却完全不学上进、恃才傲物但又放浪形骸,入翰林后仍旧天天乐呵呵地饮酒忘事,就这样的人物刻画很难让人对他仕途失意产生共鸣,以至于影片中他斜阳下感叹宦海沉浮吟唱《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对该角色的厌恶达到了顶峰——明明就没有对权贵们只手遮天、尸位素餐、喜恶随性的厌恶与蔑视,哪里能大彻大悟到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与其同流合污、从而追求更高的精神领域呢? 其次是李白和高适的对照适得其反。高适大器晚成,与李白成名际遇大相径庭,最终高适巧计破敌、一战成名从而与李白诗句一同流芳千古。但是在这期间,二人为求功名的动机刻画宛如思想钢印——全然未见对“求功名”的动机刻画,导致二人始终重复着求功名求功名,一边是李白歪打正着、莫名其妙地升与降,一边是高适的隐忍不发、直至最后才爽了一把。二人互为对照却没有阐述出能让人对影片内核产生思考甚至对人物际遇产生共鸣的点。同时,李白的出仕观也写得过于肤浅,给观众一种他寻仙问道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厌恶感。 最后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的影片基调大大大大有问题。上述说到,二人求功名途中李白明明发现了安有造反嫌疑,却因为郭子仪一句话放弃了告知朝廷(后面也没写他说没说)。并且,安史之乱以后,明明可以将影片的立意上升到家国层面——如高适或李白看见百姓流离失所、长安繁华不再从此彻悟求功名是为为国为民而不是一个思想钢印——但却偏偏对安史之乱后的国破家亡一笔带过,明明是能浓墨重彩地利用角色杜甫与其诗句批判朱门酒肉臭的腐朽上位者却弃之不用只是从头到尾将李杜诗篇万口传的杜甫塑造成一个与李白一样的乐天派诗人。不过,笔者最最最难以忍受的事情是,明明是国破家亡、偏安一隅的窘困且羞辱的国殇,影片后续的基调仍建立在肤浅的立功名上,并以高适取下战役大捷、满面春风遥想当年曲江宴诗人们意气风发而结束。明明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未平息的战争,却以满怀希望与憧憬、满口“还是李白的诗”作为结尾,这种粉饰太平、强烈感性输出而罔顾正史的写法让人不适。 行笔至此,笔者也没有明说电影真正想表达什么,实际上,电影在思想内核的阐发上就是存在这样的破碎感——只剩下角色满嘴的功名利禄、精忠报国(后续这点甚至没有很着重刻画)可以勉强称之为电影的内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