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想法

《长安三万里》仿佛是一幅大唐文人群像,“大唐人人会写诗”,但能把这么多耳熟能祥的诗人全都串在一起也属实不容易,还有张旭、吴道子、李龟年……一系列其他艺术成就很高的文人出现。
电影用双线结构现实与回忆交织,现实退守之时穿插的是高李两人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回忆里大唐逐渐败落的时候现实又来个反转“瓮中捉鳖”,两条线的起伏交替看得很过瘾。从高适的角度切入我觉得这个角度选择还不错,大家都了解李白但是对高适知之甚少,从这个角度更有利于理解他们的友情,而且李白浪漫,高适现实,站在高适的角度看李白更贴近于寻常人去看“谪仙人”李白的视角。
但是显然这部电影是需要一定阅历和知识量积累的。剧中出现的角色除主角外都没有过多身份介绍,如果不了解他们生平及大唐历史就会看得云里雾里,比如杨国忠称相有何意义?为什么他一死安、史就要反了?李白在翰林院干了什么?为什么他和玄宗贵妃不和?为什么他一会求官一会求道……这些历史背景对情节推动或多或少都是有用的。
其实bug也很明显,开头对李白的介绍和高适的自我介绍仿佛是在背课文或是旁白,把它设计成人物对白太尬了。然后就是是很多人都觉得加了很多诗进去但是大部分对情节推动没有意义,反倒是有些我觉得希望看到的没有展现,比如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崔灏的诗以后说“定然要写一首更好的出来”所以后面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全剧李白在出世和入仕间沉浮,《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二者都能展现……唐诗另一高峰杜甫的诗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比较主观的一点,人物建模我很不喜欢,不太明白上下半身六四开的比例是要干嘛?
但是《将进酒》和《侠客行》的设计特别出彩,《将进酒》是高潮,李白劝酒的场景在每个读过这首诗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象,但是动画融入中国神话色彩,李白协众人乘白鹤、上天宫、与神仙同饮,最后落入凡间,也恰似李白一生经历的写照。《侠客行》无疑把高、李二人的友情再度升华。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长安的诗在,长安就在”,刚好前两天在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截到了喜欢的句子,放在这里也刚刚好。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对于我这种本身对故事题材的人很感兴趣的人很受用。从黄鹤楼回来感受更深了,迟早得去长安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