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之战》最终局:当爱缺席时,权力将主宰一切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继承之战》又受到艾美奖多项提名,这部高分美剧第四季收官,最后一集几乎给了所有人一记重锤,无论是站希芙、罗曼还是肯德尔都很难受。
我们用了五年,追了四季,摇晃的镜头,过分近的距离,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都让我们很容易代入自己的情感,跟剧中几位主角去共情,看他们被暴君般的父亲折磨,母亲又是那样的冷漠,这样有毒的家庭关系,也会唤起我们成长阶段的某个瞬间。
让所有人都难受的大结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商业角度来看,罗根罗伊的王国早已风雨飘摇,纸媒和电视媒体逐渐凋零和衰落,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冲击之下,这一场豪门剧变不过是互联网时代下最后的挣扎。无论是罗根想要收购皮尔斯,还是想收购瑞典人的科技公司,其实都是因为原本的优势已经不再,而组织架构又过于庞大,无论是精简机构还是做出新的尝试,都已经船大难掉头。
这个千亿帝国的坠落早已不可避免,罗根都无法力挽狂澜,最后想卖出公司,三个子女更不行。
从故事架构和心理学角度看,剧情兼具希腊神话俄狄浦斯和莎士比亚李尔王的双重特色,无论哪一种都是典型的西方式悲剧。
所以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故事架构,都注定了悲剧的结尾,不会有我们期望中的励志和浴火重生。
编剧极为讲究工整对仗,第一季从父亲罗根家的午餐开始,最后一季在母亲家厨房的晚餐结束,第一季以父亲的生日开始,第四季以父亲的葬礼结束。
荣格说过一句话: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
这句话可以完美概括罗根和他子女之间的关系。
罗伊家权力主宰一切,四个孩子用尽半生试图寻找空气中微薄的爱。
前两季,我们觉得康奈无法跟人建立亲密关系,只会用钱将女友留在身边,其实罗伊家四个孩子谁又比谁强呢?罗曼、肯德尔、希芙同样很难跟人建立亲密关系啊。
希芙和汤姆这对,不正是罗伊家族情感关系的写照?权力主导两人之间的关系,爱是有,但不多。
很多喜欢希芙,希望在希芙身上看到女性主义光芒的人,其实希芙从来都不是女性主义者,她是罗伊家精神上的儿子。她早已认同并内化了父权体系那一套。
她和她的兄弟们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直在争取父亲的关注和宠爱,以扩大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我们无须同情他们当中的任何人,卖出公司后,他们仍然是身价20-40亿美元的有钱人。
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内心都非常清楚,公司早已积重难返,这一点无伦是肯德尔、还是希芙和罗曼在第一季中都心知肚明。他们不同意卖出公司,只是贪恋那可以左右美国大选的权力之手,没有了传媒帝国,他们只是很有钱,但不再属于核心权力圈。
他们生为罗伊家族的一员,原本能够在政商两界保持足够的话语权,毕竟是可以决定总统候选人的家族。如果卖了公司,失去公司控制权,那他们就成为了一个普通的有钱人而已,富却不贵,这种身份上的差距,作为富二代的他们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
但他们谁都到达不了老罗根的高度,论识人性和操控人心,很少有人能超出他们的父亲。
毕竟老罗根几十年的商业布局是:传媒帝国(纸媒+电视)、主题乐园、豪华游轮。
这样商业布局的核心逻辑是:无论何时,人们都需要新闻,那种带有劲爆,几分真实、几分深刻的新闻,也更需要娱乐八卦和小道消息缓解平庸、无聊和痛苦的生活,而海上邮轮和主题乐园是逃避现实的绝佳去处。
你看,全是人性痛点,现在的互联网算法也不过是这一套。
为什么罗根可以决定保守党总统人选,在互联网还没有完全掌握舆论的时候,罗伊家族仍然牢牢占据着主流媒体,可以操控舆论风向,地位当然是举足轻重。

而讽刺的是,一直拿普利策奖的皮尔斯最后市值卖100亿都高兴上了天。所以,娱乐八卦永远有市场,因为符合人性。
李尔王的死去,对兄妹四人来说,反而是一个重生的机会,使他们终于可以摆脱父亲的荣耀和阴影,重新寻回属于自己的路。
他们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废物,第二季、第四季都有过三个人的高光时刻,第二季里肯德尔帮父亲联络上了原本毫无意愿跟他们对话的皮尔斯家族,为收购打开了对话通道;
罗曼很准确的判断出了中亚某个财团愿意全盘给他们提供资金的风险,当罗根花重金请来的顾问都认为机不可失时,罗曼认为一旦让其他人知道了罗伊家族在和某个背景的财团打交道,那整个家族的政治声望就完了!
而希芙个人出色的公关才能让集团躲过了最大的性丑闻危机;
在罗根突然死亡后,最先找回自己的人是康奈,他在得知父亲逝世的那一天,仍然坚定的举行自己的婚礼,哪怕现场空无一人。
他接手了父亲的葬礼,康奈说,第一次完全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
而当时的希芙从情感上完全退化到了婴幼儿的状态,她正怀着孕、和汤姆离婚进行时,又突然得知父亲的死讯,那种濒临崩溃又强行坚强的感觉,演员演绎得很到位。
一向骄纵的大小姐希芙在跟马特森争取CEO的职位时,也和普通职场女性一样,要向老板表明自己生孩子完全不会影响工作,一天都不会影响,孩子不会见到自己的妈妈。
怕老板不信自己能做到,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在瑞典老板要求希芙为自己介绍政治人脉,共和党新总统孟肯时,希芙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却没能察觉到这有卸磨杀驴的可能,她说:我刚死了爹,我什么都能办到!
事实上她确实办到了,只不过她没想到被马特森利用完之后就抛弃。
肯德尔在新产品发布会和父亲葬礼上临时代替罗曼致词这两次,都体现了他有独挡一面的,面对危机的能力;
而罗曼能够在众多总统侯选人中押对了宝,也不能说全是偶然和运气,身心脆弱,变态、受虐,总是容易崩溃的罗曼,其实面对机会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但因为在父亲葬礼上失态,表现出了脆弱的一面,被大众无情抛弃。
做永远的强者,是名利场对所有上位者的严苛。
所有呈现在大众面前的高智商强者,都是专业团队精心包装过后的结果,他们任何脆弱、失控、不堪的那一面不会让人看到。
比如最后的赢家--瑞典人马特森,他也有很多把柄和弱点,过往的高智商良好形象也是团队特意打造的人设。
所以看上去的赢家,黑暗的那一面只是刚刚露了一点边角。
马特原以为取得政治人脉会非常有难度,所以才想要借助罗伊家人脉,才会利用希芙,可马特森自己都说,他没有想到取得政治支持原来这么容易,那么希芙也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了。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更好操控和未来背锅的傀儡而已。
那么共和党一向对科技公司并不友好,可为什么孟肯却突然对马特森收购案的态度变缓和了呢?
因为互联网公司已经可以在舆论中开始占据优势,孟肯的当选显然是在影射当年懂王的上台。
根据《卫报》报道,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一家政治AI公司剑桥分析窃取了5000万脸书用户信息,有精准的模型模拟用户的偏好,通过大数据精准投喂信息,用抹黑竞选者的假新闻,间接促成了特朗普的当选。
因此脸书被起诉,一度在市值蒸发3000亿美金。
这家政治分析公司的前员工威利向媒体揭露了这个秘密,在结果出来前,公司内部就知道特朗谱会当选,当为“我们”正在操控美国人的心理。
而马特森的公司所具备的互联网背景+收购罗伊的传统媒体,两者结合的这种能量谁也不能小觑,而且马特森作为外来者,必然没有老罗根那样强势,更容易合作和谈判。
希芙最后的反水,从希芙往那杯难喝的糊状物里加上自己的口水也要让肯德尔喝下,其实已经说明了,肯德尔上位她会有多么多么的难受。
他们三人中任何一个人上位,其他两人都难受得要死。
同样,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上位,都注定了他们只会拙劣地模仿罗根,希芙看到了当肯德尔将脚翘到罗根办公桌上那副自大的神色,希芙意识到肯德尔只会盲目模仿父亲自负、凶狠的一面,可其实换作她和罗曼坐在那个位置上也是一样的。
多年来,他们已经完全习惯了罗根的作风和行为模式,他们以模仿他的威严为荣,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卖出去对他们精神层面而言,虽然是痛苦的,但也是好事。
他们可以完全借此机会彻底摆脱父亲多年来对他们的桎梏,重新去形成自己的做事风格,如果他们还想东山再起,还没有被彻底打垮的话。
靠山没有了,但靠山所带来的压迫也消失了。
把旧有的一切打碎,重塑,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
《继承之战》是这几年来,最出色的悲剧,对时代的讽刺和对家庭的压迫、人格的破碎都做了最彻底的展示,作为一个中年妇女,每当我感到某个场景有点熟悉时,在承认自己曾经受到伤害的同时,我也在想,我是否将相同的压迫感给予了我的家庭和孩子。